﹝摘 要﹞林黛玉是曹雪芹倾尽心血塑造的一个充满灵性的少女形象。林黛玉的一生充满诗意,这集中体现在她的诗词创作中;她强烈的生命意识又集中表现在诗词中追问的自觉中。综览全书,林黛玉在大观园中问的主要内容是:问知音何在、问魂归处。她在诗歌中倾注的追问精神引领她发觉自我存在,反抗对生命无声而冷漠的压迫,林黛玉在诗歌中不断追问生命的终极归宿,唱响了热切的自由悲歌。27197
﹝毕业论文关键词﹞林黛玉 追问 知己 灵魂 自由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创作诗歌最多、最好的一位,林黛玉诗词作品大致可分为咏物类、哀悼身世类、另外还有灯谜诗、题帕诗等。这些诗词有的是人物命运的谶语, 有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观照,有的是高洁人格的赞歌,寄托着人物对美好未来的热情向往和执着追求。其中,追问便是林黛玉在诗歌中突出表达思想感情最直接和热切的方式,也体现了她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的自觉思考。在这些不懈的追问中,林黛玉对自我存在的思考自觉地倾向于内在精神需求层面。本文主要通过探究林黛玉诗歌中追问的主要内容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自觉而深刻的个体存在感知,从而突出林黛玉性格品质中悲壮不挠的追问精神,引人深思。
一
林黛玉在广泛的诗歌创作中,多以“谁怜”、“为谁”、“谁隐”、“谁述”等执着的追问表达她对知己的渴望和珍重,说明林黛玉在创作中,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感情或者人生志向向她预设的“期待读者”进行畅快淋漓地倾诉。在作者的安排中,林黛玉的诗歌创作总是与贾宝玉息息相关,而宝玉始终也是林黛玉诗歌的第一读者或者是唯一的读者,那么林黛玉在诗歌中追寻苦问的“谁”代表什么?另外宝玉是否能够不辜负黛玉的一片诗情,突破有形语言的束缚达到与黛玉真正无形且永恒的心意相通呢?
首先宝黛二人长期亲密生活在一起,二人对生活和对待生命的态度上具有某些默契的追求。他们对落花的怜惜之情,便是极好的例子。书中第一次写到的葬花人并非是林黛玉而是贾宝玉,它最早出现在第二十三,宝玉怜惜落花,想把花葬入水中,巧遇前来葬花的黛玉。黛玉认为园中的水干净,但一流出去就脏了,故而坚持要把落花埋在土里,随土化了,才是干净。曹雪芹把二位葬花人一同写作痴人,然而因环境和身份的束缚,二人更深层次的精神交流只能通过诗歌得以进行,林黛玉诗歌中的追问便是二者关系最有效的催化剂。宝黛努力打破世俗给二人带来的鸿沟,渴望成为对方的知己。虽然贾宝玉总是痴人说痴语,常常在对话中就把心意直接剖给黛玉看了。但是林黛玉却只能将最真诚炽热的情感艺术地寄托在诗歌中,如此为“音”。
《葬花吟》是林黛玉触景伤情下的即兴之作,通篇多以问句的形式,集中表达了林黛玉心中对知音的渴求。开篇即问:“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第二十751回),眼前的纷纷落花令黛玉心生怜惜,由花及人,不禁又问道怜惜她的人在何处?问而不得,故而满腹愁绪无法释怀:“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世事艰难,时光飞逝,她又伤感地追问来人:“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林黛玉对现实有着清醒而悲观的的认识,越是压抑的内心越是渴望倾诉,渴望知音能够懂得她受到禁锢的心灵。然而更为难得的是,林黛玉始终知道知音难得,她在孤独中却坚守内心原则,绝不退而求其次,断不肯因自我孤独而在知音的标准上委屈了自己。她甚至以高傲智慧的认知无情地嘲笑那些无知而肤浅的俗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难道不是林黛玉心中对知己求而不得后更深的无奈吗?
- 上一篇:论苏童小说中语言的色彩表现及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用
- 下一篇:人性的扭曲论方方笔下的人物形象
-
-
-
-
-
-
-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