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诗旨考论
《蒹葭》是《诗经》中一首抒写水上怀人的诗,这是毋庸置疑的。单单从字面上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似乎也不难。这首诗写的是主人公不顾空间上的不断阻隔以及时间上的苦苦煎熬,执着追求诗中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过程。古往今来,对《蒹葭》诗旨的研究从未停止,并且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总的说来,也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1.美刺说
《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2]郑《笺》:“今襄公新为诸侯,未习周之礼法,故国人未服焉。”[2]认为此诗是针对秦襄公在取得岐山以西的土地成为真正的诸侯后,没有能够振兴西周礼乐文化而作,目的是规劝秦襄公遵循周礼。
2.思贤之说
汉唐以来的学者多持此说,如清代学者姚际恒《诗经通论》云:“此自是贤人隐居水滨,人慕而思见之诗。”[14]方玉润《诗经原始》云:“惜招隐难致也。”[15]他们认为是这首诗是写君王招贤任能、渴求隐士的迫切心情的。
3.情诗说
余冠英、高亨等认为是爱情诗。吕恢文先生在《诗经国风今译》中说:“这是一首恋歌。”[16]郭兴良、周建忠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在对《诗经》的诗歌分类时,把《蒹葭》归入婚恋诗之类,一般的读者也多认为这是一首恋歌。
4.阙疑说
宋朱熹提出:“所谓伊人然不知其何所指也”[20]。王照圆、程俊英、蒋见元等人从其说。
5.哲理之说
“伊人”是一个具体而模糊的目标,它可以涵盖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境遇。钱钟书把“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定义为“皆西洋浪漫主义所谓企慕之情境也”。[21]他认为不管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美政思想,还是浮士德的知识、爱情、政治、审美、事业五大悲剧历程,无不是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现实诠释。
由此可以看出,对《蒹葭》主旨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种说法,如果要进一步索解坐实,却都有些似是而非。正如朱熹所说,《蒹葭》 是 “所谓伊人上下求之而皆不可得。然不知其何所指也”。[20]
《蒹葭》是一首创作于春秋时期关中秦地的贵族爱情歌谣。“伊人”是一位贵族青年学子,那么诗人自然就是一女子。全诗写了诗人不顾空间的阻隔,也不管时间上和心理的煎熬,执着追求“在水一方”的恋人,表达的是诗人对恋人的思恋,以及追求而不得的忧愁和惆怅的思想感情。
二、《蒹葭》的时代性表现
(一)《蒹葭》时代性在内容方面的表现
《蒹葭》一诗在内容上写的是主人公执着追求“伊人”的过程。所谓的“伊人”是一位在水的另一边的青年学子,作者是一位恋着这位学子的女子。全诗共三章,每章内容基本相同。作者以“蒹葭”、“霜露”、“秋水”三个要素勾画出一幅幅秋景萧瑟图。诗中有时间的推移,也有空间的转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伊人”之所在也在不断变换着,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最后到“宛在水中沚”。这里时间和空间有机地结合,体现的是高度的时空统一性。岸边女子不顾空间上的阻隔,不顾时间上的长久煎熬,苦苦追求着自己的恋人。不管是“溯游从之”,还是“溯洄从之”,那“伊人”不是在“水中央”,就是在“水中沚”。总之,就是可望而不可即。诗文体现的是女子对恋人的思恋,以及女子追求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变化。这是一首备受倾慕的水上怀人诗。诗人用一种萧瑟凄清的环境来烘托、渲染自己失意惆怅的心情,使诗歌形成了一种苍凉凄怆的意境。
- 上一篇:论《故事新编》的叙事特点
- 下一篇:当前报刊专栏标题语言研究
-
-
-
-
-
-
-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