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摘 要: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小说一直以来被视为教学的重难点,由于大多数教师习惯于依赖教参,而教参中往往仍延用旧有的小说三要素模式等来解读小说,这不仅忽略了小说作为叙事艺术的叙事特征,而且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感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本文以《祝福》、《故乡》、《孔乙己》等三篇小说为例,对比人教版教学参考书中的一些陈旧的不完善的观念,试从叙事学的视角出发来解读中学鲁迅作品,从而创新小说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拉近小说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作品,发掘其作品的深刻内蕴。27976
    关键词:叙事学;鲁迅小说;阅读教学;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者;叙事视角
    文学作品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小说作为极具魅力的文学作品种类之一,自然,也应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应该说是为数最多的,这其中又以小说居多。然而长期以来,小说教学领域却总是习惯性地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展开教学,进而分析和理解小说的主旨,这样的模式虽然曾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时起到积极地作用,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这种教学模式已然有些陈旧。鲁迅先生的小说内蕴十分丰富,怎样解读先生的作品,从而更好地领悟其作品内涵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鉴于此,鲁迅先生小说教学的改革就显得势在必行了,新的文艺理论亟待加入。首先深深吸引我的便是当代非常流行的叙事学理论。本文将结合具体的中学鲁迅作品,借鉴一些比较著名的叙事学理论和研究成果以及一些名家对中学鲁迅作品的解读,找出人教版《教师教学参考书》中一些陈旧疏漏的地方,从叙事学的角度为中学鲁迅作品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
    下面,我将以大家所熟知的具有代表性的《祝福》、《故乡》、《孔乙己》等三篇作品为例,找一找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中的不足之处,并从叙事学的角度对其提出新的解读,希望能对促进教参的改进提供一点绵薄之力,为鲁迅甚至当代小说教学提供一条新的思路,让大家能更进一步感受鲁迅作品独特的叙事魅力和深刻内涵。论文网
    一、《祝福》
    (一)关于小说的“整体把握”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高中语文必修三的《教师教学用书》对《祝福》这篇课文的整体把握:
    “围绕着鲁四老爷家的几次祝福,小说塑造了祥林嫂这样一位普通劳动妇女的形象。与中国广大农村妇女一样,她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存需要,但就是这样可怜的要求,也被封建的思想文化与冷漠的社会所拒绝。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她不幸的命运。小她十岁的丈夫死了,她为了逃避被卖的命运逃到鲁镇,在乡绅鲁四老爷家做工,工作繁重,工钱不多,然而她反而很“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最终被鲁四老爷辞退,乞讨为生,最后在人们年终的祝福声中凄惨地死去。
    小说通过祥林嫂的不幸遭遇,把批判的锋芒直指造成其悲剧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伦理道德。
    ……
    可以说,封建的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大绳索编织成严密的网,将祥林嫂捆绑在其中,直至她窒息而死。” ……
    从教参的“整体把握”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仍然只是从传统的小说三要素的角度对文本进行分析的:叙述小说的情节,交代小说的写作背景,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对于这篇小说主题的解读,其或多或少还带有点儿“政治”的色彩,有些偏离学生的日常生活。“我们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和她的死,仿佛内心中就觉得这种事是真实存在的,理所当然地就想到小说的主题就是要批判旧封建。我们忘记了小说与普通记叙文的区别,它是虚构的艺术。新课标提倡阅读文学作品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在此环境下,小说教学应该‘认识教材中小说与生活的关系’,因为‘阅读小说是中学生认识世间万象的重要途径’。” 在这里,著名学者杨义指出的正是教参中所犯的错误,理所当然的将本文的主题定义为反封建,这是不合理的。笔者认为编写者应该注意到小说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拉近其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从新的角度对《祝福》的主题作出解读,做到与时俱进。著名人文学者钱理群在其《和中学老师谈鲁迅作品教学》中也曾说传统的讲法总是按教参的分析,讲授祥林嫂怎样受到四大权力:政权、夫权、族权和神权的压迫,以及她的反抗等等。这样讲授会让学生感觉这是一个和他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无关,并且距离相当遥远的故事,因而很难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他们只能被动地背诵老师给出的主题思想:批判什么,歌颂什么等等,或者机械地接受老师教授的一些写作知识,如怎样描写人物的外貌等等。钱老在大量的实践中看到教参的滞后性,指出传统的教法未免显得机械老套,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只会使课堂距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而我们知道,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不仅是交际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激发人创造力与生命力的过程。”因此,对于《祝福》主题的解读我们不能因循守旧,逼迫学生被动接受,而因从生活的实际出发去解读,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1. 上一篇:北欧神话中的现实观照
  2. 下一篇:论《山海经》中瑞兽形象及其文化意蕴浅探
  1. 互文性视域下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探究

  2. 论范小青《女同志》中的女性视角

  3.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报业的创新

  4. 赵本夫《地母》土地情结下的精神外化

  5.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社会下...

  6. 新视域下人们对秘书的认知变化

  7. 元曲下的杭州图景

  8.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9.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10.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1.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3.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14.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5.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6.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7.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