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中国开启了新一轮的小剧场戏剧探索,这次的主力军主要来自于北京的青年学生,以戏剧狂欢的姿态搬演外国剧目,并进行自己的戏剧实验。他们钟爱搬演外国戏剧,尤其热衷于对荒诞派戏剧进行实验,《秃头歌女》、《等待戈多》、《送菜升降机》都是这一时期代表作。而《飞毛腿或无处藏身》是这一时期的原创尝试。涌现了牟森和孟京辉这两位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实验戏剧的创作者,特地独行地游走在传统戏剧边缘,进行着大胆的小剧场戏剧创新和改革。此时牟森和孟京辉的小剧场戏剧作品呈现出一种“先锋,实验,非主流”的显著特点。[2] 被许多人戏称为双M时代。小剧场戏剧想要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一批小剧场的建立就成为其必要条件。1987年戏剧导演林兆华就向北京人艺的院团领导递交关于建立北京人艺小剧场的提议,直到1995年终于修建完成。这一事件也是中国小剧场发展历史上重要的一笔,随后“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黑匣子剧场”,“中央实验话剧院小剧场”以及“中央戏剧学院黑匣子剧场”等一系列小剧场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意国家开始重视小剧场戏剧的发展。
2000年初,中国小剧场戏剧新生群体——民营力量开始崛起。民营性质的戏剧尝试,说明小剧场戏剧已经逐渐开始商业化运作,其中民营戏剧的主要方式有组建剧组、剧团或建立小剧场两种主要形式。例如:《天上人间》剧组,由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编导尹韬作为主要的筹资人建立。民营剧团“戏逍堂”、“雷子乐笑工厂”、“盟邦剧坊”、“哲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戏剧团体不断涌现。这类剧组和剧团的成立打破了由专业院团制作戏剧并经营的局限,为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民间力量,自负盈亏的经营模式使民营剧团压力与动力并存,不断进行创新,并为得到广大戏剧观众支持,在主题上不断向观众靠近,使在这一时期的戏剧风格逐渐具有平民化特征。据统计,截止2009年5月份“在北京,光是注册了公司的民营剧团就已有51家”。[3] 由此可以看出民营小剧场已成为一股新生力量促使着中国小剧场戏剧向前发展。以剧场形式进行小剧场探索的是北兵马司剧场,经营日期为2003年到2005年9月,这是中国第一个民营性质的小剧场。后来北京和上海分别出现了一个较为知名的小剧场。北京的“蓬蒿剧场”和上海的“下河迷仓”。两个剧场都以公益的方法为热爱戏剧并认真作戏的年轻人提供排演场所,表现浓郁的文化自主性正是它们所存在的意义。
(二)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现状
根据中国当代小剧场戏剧的发展现状来看,其发展过程大概呈现以下三种趋势。
- 上一篇:当代家教与家训文化研究
- 下一篇:《牡丹亭》中的女性主义思想
-
-
-
-
-
-
-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