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书院严格意义上算起于五代时期(907—960)。唐末五代时期常年战乱,社会动荡不安,学校荒废,礼仪衰微,读书人无处显身,纷纷隐居山林,于是私人书院得到发展,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便在那时建立。
书院多依山林名胜之地而设立,而名山又多佛道,嵩阳书院的前身便是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484)建立的嵩阳寺,是佛教活动之所。北魏高僧生禅师见嵩山没有塔庙,便创建嵩阳寺,“浮屠(塔)大者,高数十仞”,[4]“欲接引四生,仆兹福地,创立神场”,书有记载:“皇帝倾心师资,朝野望风而屈膝”[5]来反映嵩阳寺在当时的深刻影响。之后又有裴衍主持嵩阳寺,僧徒也多达数百人,继续延续其规模。
隋唐时期重佛道,关于佛教的寺塔、佛像、经书在这一时期数量众多。隋炀帝虽崇信佛教,但抱着功利主义目的也关注并利用道教,道士潘诞就曾为其修炼长生不老丹药。在大业年间(605—618),隋炀帝将嵩阳寺改名为嵩阳观,使其成为道教活动场所。唐弘道元年间(683),唐高宗与武则天曾两次到嵩山拜访潘师正,以嵩阳观为行宫,称奉天宫。
五代十国(907—960)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而嵩阳观位于嵩山南麓,环境清幽,景色宜人,是读书之胜地。这便成了不愿在乱世为官,欲归隐山林而又饱读儒家经典的文人士子的求学隐避之所。后周时,隐居于此的文人志士都痛感孔孟之道不在,传统经典失传,奏请朝廷设立书院来办学施教。显德二年(955)世宗柴荣改嵩阳观为太乙书院,成为儒家讲学,儒生参政议政的殿堂。这是嵩阳书院的初始阶段,也是河南最早显示书院的教育属性的私立书院。
北宋时期统治者倡文重教,私人讲学书院得到发展。嵩阳书院也在这一时期迎来了鼎盛发展的时期。书院环境清幽,地理位置优越,吸引大量不愿出仕的儒生到此讲学。此外还有受朝中政治的影响,一些仕途不得志的文人也聚集距崇福宫不远的嵩阳书院讲学,更有程颢、程颐、范仲淹、司马光等人在此讲学,使得书院名声大振,“生徒至数百人称最盛”。北宋时期的历朝皇帝对书院发展颇为重视,赏赐书籍和学田,书院得以发展壮大。景祐二年(1035)宋仁宗下令重修太室书院并改称嵩阳书院,并与岳麓、睢阳、白鹿书院并称四大书院。
南宋以后政治经济中心南移,尽管元朝政府重视发展书院,但全国依然呈现南方书院蓬勃发展而北方则举步文艰。位于北方的嵩阳书院因经费匮乏且受到严格控制而发展缓慢。元惠宗至正年间(1341—1368)改其名为嵩阳宫,再次成为道教传播场所。
明朝的嵩阳书院呈现了低潮到复兴然后再次衰落的发展态势。明朝重视发展官学,也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嵩阳书院在其初期缓慢发展。明朝的八股取士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其弊端,不重实际与社会发展脱节,直到成化年间学者传播学术讲学,嵩阳书院才得以再次发挥其作用并呈现出官学化倾向。官员侯泰、学者王尚絅以复兴书院为己任,培养大量人才,使得嵩阳书院又兴盛一时。明末毁于战乱之中,汉封将军柏在战火中也被毁掉一株。
清朝的嵩阳书院在政府和名人志士的支持下再次兴复。登封知县叶封、名儒耿介、学道林饶英、王日藻等人相继捐资建设,到乾隆四年(1739)嵩阳书院的藏书楼、讲堂、院舍俱全。书院在耿介的主持下,其教学规模兴盛壮大,冉觐祖、窦克勤、汤斌等著名学者都曾在这里讲学。康乾时期的嵩阳书院,其建筑和教学规模可与北宋时期相媲美,也有“中州白鹿”的美称。
- 上一篇:甲午中日战争与中华民族的觉醒
- 下一篇:勃兰特政府对二战的反思及影响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