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民族语言的产生、发展都由特殊的社会、地理和文化因素造成。因为颜色词在文化意义上的作用与运用方面的独特性,因此,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研究颜色词是全面认识语言的一种方法。
二、汉语颜色词的文化蕴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美国人类学家莱斯利.A怀特:“人类的全部文化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永垂不朽。”[3]“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最醒目的部分。”[4]在词汇层面表现最为明显。颜色词同一般词汇一样,从产生到认知再到运用,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断演变的阶段中,颜色词渐渐延伸出丰富多变的文化作用。下面介绍“白”“黑”“红”“绿”这四个主要颜色词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汉语颜色词“白”的文化蕴涵
在汉文化中,白色具有二重性。《现代汉语词典》对“白”的释义为:像霜或雪的颜色。白色象征着白天,所以白色具有光明的意义。因雪霜的颜色比较纯净,白色可以联想到纯洁,清洁义。如白衣天使是对医护人员的赞美。现代人结婚时女方穿的婚纱都是白色的,体现了结婚时的纯洁。白色还是许多传统游牧民族崇尚的色彩。在游牧民族中,白色是神圣的。穿着的蒙古袍和生活用的蒙古包及哈达都是白色的。
此外,白色为丧色,汉文化熏陶下的人民在丧事中穿白色衣服,取义为忠孝。在《荆轲刺秦王》中,尽管荆轲英勇行刺秦王,太子和一起做这大事的同僚们还是“皆白衣冠以送之。”现代谓丧事为白事。在中国广大偏远和农村地区还保留着这样的风俗习惯。家里的长者归天,晚辈要穿白孝衣表示对长者的吊唁;参加他人的追悼会,应戴白花以示尊重。白色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还引申出反革命的意思。如白色恐怖,白区,白匪等。
白色还有贫贱义,刘禹锡《陋室铭》中提到白丁。如白屋指那些身份贫贱没有官职的人所居住的草房。白色还象征失败,没有结果。如白干,白费力,白忙活等。另外,白具有轻视义和空无所有义,如,白了那人一眼。称那些智力低于普通人的为白痴。
我国传统戏剧中的脸谱,以各个颜色词的差异表现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白脸的都具有奸诈,阴险义。戏曲中只说不唱的语句称之为独白。日常生活中也有“白脸”和“红脸”的说法。这是当代教育父母双方在对待孩子问题上所持的立场。
由上可知,白色具有二重性,在汉语中有光明、纯洁与哀伤、恐怖、反动两相对立的词语意义共存的现象。[5]
(二)汉语颜色词“黑”的文化蕴涵
黑色是一种庄重的色彩。在特定时期,黑色是皇家的标志,黑色因受人推崇一跃成为皇族专用色彩。普通民众不可以随意穿着黑色服饰。周朝时期,冬季祭祀黑衣是天子必备的着装。在现代,黑色也有庄严、肃穆的意思。人们在悼念和追忆逝去的亲人时,都要穿着黑色衣服、佩戴黑纱以示庄重。
此外,黑色也是一种神秘、时尚的色彩。在现代生活中,各圈人士时常穿黑色礼服出席高级晚宴。在时尚界,黑色被誉为经典流行色。黑色留给人无穷无尽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成为时尚界人士都喜爱的色调。
“黑”色代表黑暗,由其本义又延伸出私下,不光明等表示贬义色彩的意思。如,黑户,黑市,黑社会,黑名单等。作为“白”表善义的反面,“黑”指恶。生活中,那些阴险狡诈的人总是被人们称为黑心肠。由此,黑的派生词总是离不开邪恶、不祥和战祸。如,背黑锅,黑后台,黑匣子。左丘明《左转·昭公十五年》:“吾见赤黑之祲,非祭祥也,丧氛也。”中的“黑”表示不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