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写花,尤梅花难于写照,不仅仅是由于写梅的不可胜数,再者是林逋作“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后,多少诗人望而却步,梅花的神与韵全流淌在那十四个字里了。李清照在《孤雁儿·并序》中也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1](76)。但李清照和辛弃疾写花并无意与他人苦争高下,只是为抒一己之怀罢了,此处也不再多言。
二、二安咏花的角度
起初,词人们作词总是沉浸在风花雪月之中,李清照和辛弃疾写花,并非只是简单的赏风弄月,更多地还是有着深沉的情感的传达。他们词作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诗词歌赋,重在那一点寄托,不管是一语道破,亦是含蓄微曲,这都将作品的内容充实得更加饱满。在这一点上,二安是具有相似性的,但是若考究起来,便是同中存异。
李清照作词咏花,更多的是言情。她透过自己的作品,将一生的生活状态都呈现给了读者,与此同时,伴随在每一种生活状态中的小情绪也是委婉却也毫无保留地传达出来。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幸福快乐、无忧无虑的。这在她早期的词作中便可一览无余: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1](2)
这首小令以明艳的色彩、欢快的节奏和活泼的情调勾勒出日暮时分,少女在荷湖荡舟的画面。少女的心在夕阳下沉醉,在荷香之中迷离,又在藕花深处悸动,有平静也有紧张。而在这环境的变化和情绪的转变中,无不展现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与幸福无忧。而这也是她早期生活状态与心境的真实写照。李清照出生在一个有名望的官宦家庭,父亲李恪非官至礼部员外郎,学识渊博,母亲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生活条件优越,文学氛围浓厚,这对李清照的影响和熏陶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所不能比拟的。
在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她与赵明诚情投意合,结为夫妇。新婚燕尔,无数的浓情与蜜意都饱含在一枝含苞待放的梅花里: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减字木兰花》[1](13)
“男诗人作闺词的东西有的好是好,但究竟大都有‘隔’,要么偏艳情,要么粗糙些,不灵透” [3]。李清照的这首词作不矫情,不故作姿态,完全将一个新婚女儿的小心思和小情绪和盘托出。那份娇羞俏皮,那份幸福美满,全浓缩在枝头粉红的花骨朵里了。
伴随着丈夫赵明诚的出仕,两口子分别,生活中难免又多了一份离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1](16)
和丈夫两地分别之后,昔日的甜蜜在遥遥相隔的距离中被拉扯,曾开遍满池的芙蓉在秋风中摇摆坠落。遥想当年还是“惊起一滩鸥鹭”的欢愉,如今回首,却是那一排大雁渐行渐远的身影和那回响天际的哀愁。但是虽有分别,夫妻二人却互相牵挂,共同分担着相思苦里的离情别怨。婚后的近三十年里的李清照,有过幸福,也有过哀愁,甚至家庭中也因为朝廷的党派斗争而发生了一些不愉快,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
在她生命最后的二十多个春秋,家庭的变故,国家的衰亡给了她一次又一次沉重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