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梁鼓角横吹曲》引南朝陈释智匠《古今乐录》:“梁鼓角横吹曲有《企喻》《琅琊王》《钜鹿公主》《紫骝马》《黄淡思》《地驱乐》《雀劳利》《慕容垂》《陇头流水》等歌三十六曲。”[3]其中可以确定为十六国时期的作品有《企喻歌》、《琅琊王歌辞》、《钜鹿公主歌》、《紫骝马歌辞》第一二首、《慕容垂歌辞》、《折杨柳歌辞》、《幽州马客吟歌辞》、《慕容家自鲁企由谷歌》、《陇头歌辞》等。[4]其中,《钜鹿公主歌》是华音[5],不在研究范围内。这些诗歌产生于北方,自南朝刘宋开始,随着南北文化的交融,这些本来用鲜卑语传诵的民歌逐渐被翻译为汉文传入南方,梁朝的乐府机关对于这些外来的诗歌进行了整理使之幸运的保存下来。有具体的年代可考的有以下曲辞:
企喻歌 氐族 可能产生于前秦淝水之战前
琅琊王歌辞 氐族 前秦,但是有部分为古诗并不全是十六国时期的民歌
慕容垂歌辞 氐族 可能作于晋太元十年夏
折杨柳歌 北方少数民族
其中,曹道衡先生认为,《折杨柳歌》可能与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氐族或羌族有关,并且认为这是用来讽刺苻坚的民歌[6]
三、战争背景与北地民族情怀
在汉末黄巾起义至西晋建立的两百多年,整个中原地区处于战乱之中。西晋的短暂统一之后,很快又陷入了五胡乱华,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历史舞台,对当时的中原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而十六国民歌正是这种战争混乱的年代下北方文化缩影。
(一) 战争背景下的十六国
《晋书·载记》中所述,“提封天下,十丧其八,莫不龙旌帝服,建社开祊,华夷咸暨,人物斯在。或篡通都之乡,或拥数州之地,雄图内卷,师旅外并,穷兵凶于胜负,尽人命于锋镝,其为战国者一百三十六载,抑元海为之祸首云。”[7]
由此可见整个北方中原地区国家林立,战乱频繁。在这里,后代史官认为十六国战乱割据的罪魁祸首是刘元海,实际上十六国的战乱不是因为某一个人造成的,而是各种因素通力的结果。而在这一战争背景下的十六国,我们可以通过民歌来进一步了解。
1、 冷酷战争的描写
《隔谷歌》非常鲜明的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残酷的战争景象,《乐府诗集》收录两首,其中一首:
兄在城中弟在外,弓无弦,箭无括。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其中另一首,题为古辞:
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弟为官吏马食粟,何惜钱刀来我赎。
公元4,5世纪的中原地区可以说是战乱频繁,国家更替也是日新月异。长期的战乱,家中的男丁都得从军,有时手足兄弟会为不同的政治集团卖命。《隔谷歌》反映的正是这样的社会情况。通过字面意思,前一首描写在一场旷日持久的围城中,在城中的哥哥已经弹尽粮绝,向城外的弟弟呼救。而后一首则是说哥哥战败成为俘虏受尽侮辱,弟弟却“为官吏马食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