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城》中“提及不少70年代的时事,如保钓示威,能源危机和夏令时间,写年轻一代的生活和‘她们的城’,但不直接‘反映现实’地写,也不卖弄特定历史事件和个人经验。”【7】
由此,便可以看出,小说是将众多的叙事片段连接在一起,或现实或虚幻,或正面或侧面地表达,做到内容各异,角度各异地去描述城市中繁杂的社会面貌,增加了城市支离破碎和杂乱喧哗之感。正是通过这样的叙事的组合,才使得小说读起来不是太过艰涩生硬,充满情趣,但是又因为虚构与事实的叠加,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了读者的“陌生感”。文本中正是由于大量蒙太奇手法的运用,才会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了陌生化倾向,她打破了读者对文本自身所期待的世界,使其注意文本符号本身,而不是寻求额外的意义,这也是西西实验小说创作的手法之一。
2.小说与非小说的结合
作者创作时,在文中安排了大量的新闻报告,广告,电视节目以及公园中的游园规则等,这些并非小说式的文学体裁,因此便给小说本身注入了一些新鲜的元素,使小说充满奇幻的色彩。例如:
“从她笔下的充满魔幻色彩的‘苹果派即冲小说’的广告就知道:……整个小说经过炮制以后,浓缩成为一个罐头,像奶粉一样。看小说的人只要把罐头买回去,冲咖啡一般,用开水把粉末调了,喝下去就行了。喝即冲小说的人,脑子会一幕一幕地浮现出小说的情节来,好像看电影。”【8】
这段类似于广告的非小说元素的运用,使得文本更加脱离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就“苹果派即冲小说”这一说法来看,不管是一种讽刺说法还是对当时香港现代化发展的夸耀,它都可以说是香港当时的社会写照,西西利用了这些非小说的元素使虚构更加贴近生活。再例如她在书中写的有关超级市场的栏目以及公园规则的文字,更使得读者在视觉与感觉上增添了一种“陌生化”的功效增强读者的感官刺激,取得强烈的艺术效果,再例如:
“有些公园的门口写着自己的名字,就说,我是植物公园,我是飞鸟公园。相片里的公园,门口则写着:快乐王子公园。在名字旁边,另外有一块牌,上面写了些游园规则”。 公园的规则大半是这样的:
一、不得在园内打树
二、不得在园内欺侮木
三、不得在园内骂石凳
四、不得在园内对规则扮鬼脸【9】
作者在对这些非小说体裁的选择上,多是从视角形象出发,给读者塑造真实可感的意象,不管是电视节目还是广告之后对公园规则进行的叙述,作者都对小说中所蕴含的镜头现象处理的恰当得体,例如:作者在写公园的游园规则时,选取的景别是从远景到近景以纵摇横摇方式向读者再现公园的整体面貌和局部的规则的特写,即在读者的脑中勾勒出了城市景象的纵深、立体感,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中所存在的环境现象。“新小说的作家们完全从可视可听的外部世界的临摹中摆脱出来,通过感觉本身对现实的种种深藏不漏的性质重新加以建构,更为有效而准确的揭示出现实世界的真实属性。”【10】真实的再现是西西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因此在文本的创作过程中作者为了将散乱集合为整体,将环境时空压缩在一个简短的叙述环境中时除了用小说与非小说的结合方法外,还适时出现了神话、童话与虚构的结合与穿插,这不仅体现了西西小说童话叙事的特点,更是后现代性的特点之一,例如:白雪公主、中古时代武士图和胜利的果实等不仅为小说的创作目的提供切实相关的依据,还向读者隐形地表达出了作者当时所接受的文学思潮及创作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