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种,相思之情。《蒹葭》全诗共三章,描写了诗人对伊人的深深的相思以及追求受阻的惆怅。余冠英《诗经选》说:“似是情诗。男或女词。” [4](P116) 这样的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蒹葭》是一首情诗,是描写男女之情的诗。其实我们品读这首诗时,眼前会情不自禁的浮现这样的场景:在清凉的初秋的早晨,天刚蒙蒙亮,河边的芦苇静静的互相依靠着,白茫茫的露珠晶莹剔透的在芦苇上跳跃着,一个孤独的身影安静的融入了这河边的清晨。他的目光一直萦绕在河的对岸,眼神缱绻温柔,像是要将他的温柔揉进这天边初升的红日中。原来,他的心上人在河的对岸啊!可是这无情的小河阻挡了他的思念与深情。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他焦急难耐,又一次来到小河边,他想沿着河流向上追寻,可是道路艰难,纵然费尽力气,也不能到达。如果顺着水流寻去,发现日思夜想的心上人她就好像在水中央,倩影依旧,被水环绕,更显柔情似水,一颦一笑都牵动着他,仿佛那就是他的全世界,只要能陪伴身旁,死而无憾。这样的情、景,仿佛只是诗人的单相思,辗转反侧而不得,用尽心思而徒劳。思念的人只能远远的看着,还看不真切,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就能击败诗人内心最坚固的防线。
第三种,是哲理之说。钱钟书称:“‘在水一方’为企慕之象征,盖非徒儿女之私也。” [12](P1178)诗中的“伊人”可以理解为每个人心中的理想境界。浮士德的知识、爱情、政治、审美、事业五大悲剧历程,无不是对这种人生境界的现实阐释。浮士德一生活在平庸与伟大、妥协与叛逆的纠结挣扎中,一直有理想,一直在努力追求,用尽各种方法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却求之不得。他的挣扎、他的努力,我们都曾有过,但现实就是这样残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蒹葭》有可能是将对恋人的痴恋和追求,转化成了对于所要求的某种人生意境的追求。
以上三种观点都有其成立的依据,但笔者认为第二种观点是最合理的。苍茫芦苇结满浓霜的深秋晨景,渲染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烘托了主人公的怀人惆怅之情。远隔秋水的上下追寻,“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与惆怅、痴迷的心境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清廖淡远、飘逸迷离的意境,秋水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画面蕴涵着难以言传的情韵。在时间的推移和景物的变化中一步步拓展,深化了诗的意境,使此诗成为一首情景交融、意蕴朦胧、情文并茂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