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文章中描写道,一开始噶苏萨拒绝了领导安排的结婚,然后又与已经结婚了的衣都媸恢复了走婚的关系,带头破坏了领导安排的结婚,也因此噶苏萨被关进了一个离家很远的破庙里。在破庙噶苏萨遇见了对他的一生都有影响的人,破庙里只有一个喇嘛,在这里噶苏萨跟着他学习象形文字,学习东巴经,为东巴经书注解。我们可以看到不管是拒绝结婚,还是学习东巴经,都是噶苏萨对传统文明不自觉做出的一种保护的行为选择,也是对“结婚”这种新的文明的无声的反抗。用他自己的话说,“走婚,我们祖祖辈辈的男女都是这么过来的。你让我像汉人一样去结婚?一天到晚团着孩子过日子,我做不来。”[2](p4) 这是噶苏萨对外来文明的一种无意识的拒绝,这种拒绝的背后是噶苏萨对他自己民族文化的继承与支持。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在庙里还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噶苏萨跟老喇嘛学习的时候,眼见老喇嘛为了保护那些古老的经书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老喇嘛这样舍身为道的举动无论如何都震撼了噶苏萨。噶苏萨是一个东巴文化的拥护者,老喇嘛的壮举,给了噶苏萨充分的理由,他要像老喇嘛一样坚守住东八经书,坚守住摩梭文化。所以现在他产生了效仿的心理,他也要像大喇嘛一样研习东巴经,将文化传承下去。于是噶苏萨更加用功的学习,时间过得很快,噶苏萨被关了六年,经过六年时间的学习,他已经变成了一个德高望重的喇嘛一样的人物。“又一年过去了,噶苏萨的头发变白了,因为每天无休无止的读书,眼睛也不好使唤了,他把老喇嘛留下的玳瑁水晶眼镜戴上。衣服烂了,换上老喇嘛的绛色长袍。没有鞋子,就光着脚。噶苏萨,一个脱胎换骨的形象,却逃不了这间牢房。”[2](p23)由此看来,庙里的六年的时间已经让噶苏萨完全变成了一个喇嘛(除了没有正式的受封,他已经完全具备了一个老喇嘛的资格),他在庙里学习经文时所作的批注后来在民间流传,他的批注甚至被称为“噶批”,而关于噶苏萨的本尊的猜测也是充满了神话。噶苏萨的学问是多么的丰富,也反应了噶苏萨对东巴文化的坚守。
在庙里的学习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任何的不相干的外部因素的干扰,噶苏萨一心一意的研习东巴文化,以前听说的没有在文章里见到过的,都被他寻根溯源的找到了存在的依据,一直到了忘乎所以的境界,在研习东八经的时候,他似乎找到本民族的走婚制度存在的依据。而他找到的那些“依据”也让噶苏萨更加的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二、现代文明中的挣扎
关了六年之后噶苏萨终于出来了,这个时候的噶苏萨已经不是六年前的他了,现在的他满腹装的都是摩梭文化,可是他眼前的世界却是一个与他的记忆中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他眼前的世界也就是他的家乡,一个已经发展了的泸沽湖,成了著名的旅游城市,还上了联合国保护名单,满大街走的是外面的人,来自各地旅游的人,各种肤色的人都有。人们都是好奇这个地方的走婚制度,慕名而来。看着满大街的外地人,噶苏萨这个学者怎么会习惯,他觉得这样的一个地方是落后的。这个时候的噶苏萨遇到了从庙里出来后的第一个难题,也是他一直困扰的难题,到底是走婚制度的摩梭传统文化好,还是上面领导宣扬的结婚那样的现代文明好,噶苏萨还是不明白,但是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噶苏萨依然选择了他的本民族的文化。因为他跑了很多的地方,做了很多种活,就是不愿意待在家乡,他和家乡格格不入,他觉得家乡太落后了,没有人明白他的想法。看着家乡的人将家里老旧的东西都拿出来卖给来这里旅游的人,噶苏萨不能明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