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风景”发现后的传统文学史观 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一)“文学”对传统文学史观的介入
一般看来,文学史理论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说是文学史家对于文学活动中的作品、作家、世界和读者四个要素理解的不同重心构成的理论模式。传统的文学史观不单单只是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上理解,而更重要的是理解“文本间性(intertextuality)”。“形式结构论的文学史观突出的是作品文本,作者意图论的文学史观突出的是作家,反映论强调的是作品反映或表现的社会,而接受理论强调的是读者。”[5] (p212)相应的在当代文学史理论中就存在着形式结构论、作者中心论、社会中心论、读者接受论。 具体到“文学=风景”的发现上,柄谷行人主要想要指出的是:文学这一普遍的概念隐藏了其历史性(起源),才出现了这一普遍的观念。夏目漱石在《坪内博士与哈姆雷特》说到:以我之经验,莎士比亚所确立之诗国,并非如欧洲评论家一致主张者具有其普遍只性质。我等相应的一品此诗文,乃积年修养之结果,大半为有意识把捉其意境后之鉴赏。若将夏目漱石的说法引申,在莎士比亚生活的时代曾被有拉丁文化教养的诗人轻蔑的,也在受过残忍的默杀。莎士比亚直到19世纪初才经由德国浪漫派重新发掘出来,这时莎士比亚才作为天才得以扬名。夏目漱石认为莎士比亚作品并非现实主义的,也不曾要表现什么‘人性'。夏目漱石其《文学论》的提出的F+f定式(F指认识要素,f指情绪要素)更能体现出其对此的思考。所谓的“文学”的普遍观念在19世纪确立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不言自明的东西,“风景=文学”自身的历史性也被掩盖起来了。柄谷行人认为“风景”在日本的发现是在明治20年代,那么在明治20年前有没有“风景”的存在呢?正如柄谷行人所说的“当然或许应该说在被发现之前已经有风景存在了。但是作为风景之风景(文学这一概念装置)却在此前不曾存在过。”[6](p9)“文学”一旦确立之后,其起源则被忘却了。这一风景从一开始便仿佛是存在于外部的客观之物似的。对“文学”进行规范并不需要在“文学起源”的本身结构中进行,而是为了拓展对文学的理解与意蕴的追寻。 “文学制度形成的过程 ,也是一个遗忘的过程 ,正如任何事物的普遍概念确立起来之后 ,其自身的历史性都难以避免地被遗忘一样。”[7]就如德里达所说“文学是一种倾向于淹没建制的建制”,文学史是对文学的形式与内涵、体例与特征进行的归纳总结。对于现代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客观描写、内心自白等,都是需要纳入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