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夜来秀才房里,唧唧哝哝,有女人声音。想是哪个小道姑受不住了,瞒 着我去看那秀才,秀才就逆来顺受了?哎呀!这个是使不得的。让我今夜查个水落石出。[1](p206)
石道姑夜里听到柳梦梅房里有女人的声音,怀疑是哪个小道姑,决定半夜去一探究竟。于是在柳梦梅与杜丽娘幽会时,石道姑突然闯入。这一戏剧冲突,制造了颇为紧张的气氛,让观众不禁为杜丽娘和柳梦梅捏了一把汗。所幸的是杜丽娘站在美人图前面,假装是画中的人躲了过去。一场有惊无险之后,两人不想再如此偷偷摸摸、担惊受怕。于是杜丽娘向柳梦梅说出了自己的身份,二人的冥誓水到渠成。
原著《拾画》这一出,柳梦梅捡到画像捧回梅花观之后,故事就戛然而止了。接下来的一出是《忆女》,再之后的《玩真》才讲柳梦梅拾到画之后的情况。而《拾画》这一出本是与杜丽娘“女寻梦”相对应的“男寻梦”,再加上青春版把它放在中本休息的前一出,要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所以它必定是一场重头戏。于是青春版将《玩真》合并到《拾画》之中,拾画这一情节就充实了。柳梦梅在太湖石边捡到了一幅画,并且画中的人就是自己梦中的人。事情自然不会就此结束了,他会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呢?接下来的这一段对柳梦梅描写可谓绘声绘色:
哈哈!看这美人,这双俊俏的眼睛,只管顾盼着小生。待我走到这边,他又看着小生,待我走到那边,咦,哈哈哈!他又看着小生……
小娘子这里有风,请到那边去坐。小娘子是客,自然小娘子先请,小生么随后同行。如此小娘子请哪,请哪,请哪请哪,哈哈哈!
……[1](p189)
这段语言描写十分传神,使柳梦梅假装自己与杜丽娘的对话时的神情举止跃然眼前。这一大段的独角戏,将巾生的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为原本枯燥无的拾画情节增加了不少趣,更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
删减后剩下的出目在结构上十分清晰:以“梦中情——人鬼情——人间情”把它们分为上中下三本。上本包括标目、《训女》、《闺塾》、《惊梦》、《言怀》、《寻梦》、《虏谍》、《写真》、《道观》、《离魂》;中本包括引子、《冥判》、《旅寄》、《忆女》、《拾画》、《魂游》、《幽媾》、《淮警》、《冥誓》、《回生》;下本包括《婚走》、《移镇》、《如杭》、《折寇》、《遇母》、《淮泊》、《索元》、《硬拷》、《圆驾》。[3](p129)
(二)场次的调换
青春版《牡丹亭》在结构上除了删减、合并了一些出目,各出的顺序还有一些调换。具体有《言怀》、《写真》和《虏谍》、《旅寄》和《冥判》、《拾画》和《忆女》、《如杭》和《移镇》。
原著中是先《写真》再《虏谍》,青春版中则是先《虏谍》再《写真》。之所以要调换这两出的顺序,是因为青春版中上一出是《寻梦》,主角是杜丽娘。如果按原来的顺序,接下来一出是《写真》,主角还是杜丽娘。这两出放在一起的话,会显得旦角的戏份吃重。于是换成描写战争场景的《虏谍》,接下来才是《写真》。从而使主角配角、文戏舞戏交替出现,方便舞台演出。此外,调换之后《写真》的下一出是《道观》。《写真》主要讲的是杜丽娘思春而病,《道观》则是为杜丽娘看病的石道姑这一角色的出场。这两出放在一起,衔接顺畅,不言而喻。
再如柳梦梅出场的《言怀》在原著中为第二出,因为按照传奇的惯例,生角要第一个出场。只是观众并没有看到他做梦,不免会对这个人物感到莫名其妙。于是青春版把它调整为第四出,使柳梦梅在杜丽娘“惊梦”之后、“寻梦”之前上场。这一调整,不得不说是合情合理的。首先,从正常逻辑来看:在《惊梦》这一出中,杜丽娘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书生,好像似曾相识。然后接下来的《言怀》说明她梦到的书生确有其人,并且在几日之前,他也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大花园,在梅树的下面,站着一个美人。美人说:“柳生啊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1](P154)因此书生更名为柳梦梅。这样一来,后一出戏就是对前一出戏中出现的书生的解释。理所当然,杜丽娘梦中的书生便是柳梦梅,并且他与杜丽娘做了同样一个梦,这就使人物和剧情更加合理。其次,将柳梦梅的出场调到后面,又增加了人物的神秘性,给观众留下悬念。反之如果一开始就将主要人物挨个都介绍完,就没有这样的效果了。再次,将柳梦梅“言怀”放在杜丽娘“惊梦”和“寻梦”之间,既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调整后的结构更加紧凑,同时也使旦角生角交替出现,方便实际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