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乔治·奥威尔在他的著名反乌托邦小说《一九八四》中,将一个极权的、泯灭人性的未来社会描述得酣畅淋漓,在书中作者运用了多种写作技巧,如黑色幽默、陌生化等,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叙事艺术。59723
毕业论文关键词:《一九八四》;乔治·奥威尔;叙事艺术
Abstract:George Orwell, in his famous dystopian novel, "1984" will be a totalitarian, devoid of humanity's future comfortable society described, using a variety of writing techniques in the book, the author, such as black humor, defamiliarization, fully embodies the unique narrative art.
Key words:"1984"; George Orwell. Narrative art
乔治·奥威尔,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 (1903-1950),是英国的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上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虽短暂,但创作了许多的小说、散文和评论文章。他生于印度,童年就目睹了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之间的尖锐矛盾。14岁时,他进入了知名学校——伊顿公学,之后他被派到缅甸当警察。他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二战中在英国广播公司从事反法西斯宣传工作,46岁时死于肺病。
一九四八年,他创作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小说,在给作品命名时他随手把一九四八的后两位阿拉伯数字颠倒了一下顺序,以《一九八四》作为小说的书名,该书出版后不久就在社会上引起了轰动,造成了巨大的反响。
乔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是一部著名的政治讽刺小说,也是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说到反乌托邦,就不得不提到乌托邦。乌即是“没有”,托则指“寄托”,而邦意为 “国家”,三个字连在一起,解释为“空想的国度”。乌托邦的拉丁文原义是“没有的地方”。这个概念最早是指英国学者托马斯·莫尔在其小说《乌托邦》中杜撰出的完美的国家制度,后来变成了“空想社会主义”的代名词。所谓的反乌托邦,是和乌托邦截然相反的文学形式,它的本义是“可怕的地方”,这个词常用于虚拟现实的黑暗面被放大到最大的未来世界,以此来讽刺社会现实。因此,它成为了反乌托邦小说的代表作,并与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扎米亚京的《我们》一起并称为反乌托邦三部曲。本文尝试从语言艺术角度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探寻其中的妙处。
一、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 是通过喜剧形式表示悲剧内容的后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出现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幽默,它虽然冷嘲热讽、荒诞不经、玩世不恭,但在这中间包含了沉重和压抑、眼泪和痛苦、忧郁和残酷。其中“黑色”代表死亡,是一个可怕滑稽的现实,“幽默”则是有意志的现实个体对这一现实的嘲讽。幽默加上黑色,就成了绝望。这派作家会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艺术手法,将世界和自我的黑暗、滑稽、畸形等放大,使其更加荒谬。
(一) 象征与夸张
单刀直入的政治抨击无异于以卵击石,奥威尔的政治性写作则通过更为艺术的方式实现,即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构建一个象征性神话般的艺术世界。[1](P403-406)奥威尔经常在小说中运用象征手法,而巧妙的运用夸张手法也是他常用的手段之一,这在《一九八四》中有着充分的体现。一方面,《一九八四》以未来的“一九八四”年作为象征,描绘出一个高科技的未来社会。大洋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所有人都必须服从老大哥的统治,电屏、窃听器以及思想警察的监控无孔不入。主人公温斯顿尚存有良知,想要对抗这种非人的极权主义统治,却根本无法逃脱老大哥的魔掌。温斯顿的情人裘丽娅因为爱温斯顿而违背党的约束,但她的爱又充满矛盾,最终还是出卖了温斯顿。温斯顿的妻子与他毫无感情,婚姻名存实亡;温斯顿的梦境揭示出母亲和妹妹也是因他而死,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在大洋国毫无人性可言。但这又是一个具有悲剧意识的黑色幽默,奥威尔牢牢抓住高科技的特征,暗示科技进步与人道主义缺失的矛盾——高科技的力量只是统治者推行极权主义的工具,人终究会成为极权主义统治的牺牲品。另一方面,小说在介绍主人公温斯顿所处的工作环境时候,通过在一个的办公室的状况进行描写,使人对在极权统治下的大西洋国的情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温斯顿的背后那个电幕声音还是喋喋不休地在报告生铁生产数字和第九个三年计划已经超额完成的情况。电幕能够同时接收和放送,不管你在房间内说话的声音压的多么低,这机器还是一样收听的到。而只要你站着或坐的地方对着电幕的视野,那么你的一切举动和言语尽收老大哥眼底。当然,你无法知道他哪一分钟在看管你。思想警察究竟在哪个时候,或者用什么法子去收听一个人的活动,你只好自己猜猜看。说不定他们每一分钟都能监视着你。总之,他们哪个时候心血来潮,哪个时候就能接近你。你活着就得作这么一个假定:你的一言一语,都被人听见,而除非在暗黑的地方,你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眼中一览无遗。起先这不过是心理上一种戒备,慢慢就变成一种本能了。”[2](P4)这种夸张手法是“黑色幽默”作家惯用的修辞手法:即通过夸大或缩小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不和谐,使荒诞之处更显荒诞,以此来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作者通过极度夸张的描述,不仅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也引发了读者深深的思考。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将极权主义束缚了人的身心、给人带来深刻影响的情况描写的淋漓尽致,使人啼笑皆非。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