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虚无主义概述
所谓虚无主义,主要是指哲学理论家们提出的以人类的存在没有意义、目的以及可理解的真相及最本质价值为主要代表的哲学观点。虚无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尼采、萨特、海德格尔等。虚无主义的观点认为,历史的发展是受地理、气候、文化传统等环境性因素决定的,个人无力阻碍或者改变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所以,在生命的过程中,个人不必刻意追求一定要在人生之中“有所作为”,因为即便有所作为,这作为也不是人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在进入布拉格查理大学哲学系学习的过程中,米兰·昆德拉系统地学习了各种哲学思想,因为战争而被改写人生轨迹的幼年经历,让米兰·昆德拉对尼采的虚无主义理论产生了深深的认同感。而最终这种认同感也被米兰·昆德拉写进了自己的作品之中。
三 昆德拉作品中虚无思想的表现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哲学和科学忘记了人的存在,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更为明显的事实是,随着塞万提斯而形成的一个欧洲的伟大艺术不是别的,正是对这个被人遗忘的存在所进行的勘探。”[1](P2)由此可见,米兰·昆德拉将文学创作看做是对伟大艺术的探索,就像他曾经在父亲的指导下对音乐艺术进行学习和探索一样,是一种纯粹的、高尚的,不能受任何影响和束缚的形而上学。因此,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将自己的虚无主义思想表现出来,以唤起读者与自己在思想认识层面的沟通。
(一)道德思想上的虚无
在昆德拉的人生轨迹上,哲学专业的学习生活培养了米兰·昆德拉浓郁的哲学气质,而昆德拉极具哲学韵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让他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哲学思想的运用。从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作品来看,昆德拉道德思想上的“虚无”主要表现在其小说作品中道德思想的“自相矛盾”上。比如昆德拉曾经说过:“小说应该毁掉确定性……把一切肯定变换成疑问”,而在昆德拉的作品《被背叛的遗嘱》中他还曾经写到:到最后我竟有了这样的对话:“昆德拉先生,您是共产主义者吗?”“不,我是小说家。”“您是持不同政见者吗?”“不,我是小说家。”“您是左翼还是右翼?”“不是左翼也不是右翼,我是小说家。”[1](P43)在这一段充满幽默的对话中,读者除了能够感受到幽默的乐趣还能对昆德拉的“不确定性”和“确定性”建立深刻的印象。从这一段对话中的提问来看,昆德拉的不确定性表现为他在外人眼中的不确定,因为他的所有回答都没有解释清楚提问者的疑问,所以对于提问者还有所有保持同样疑问的人来说,昆德拉是“不确定的”。但是,从这一段对话中的答案来看,昆德拉的确定性则表现在他对于自己的明确坚定而不动摇上。因为无论外人有怎样的疑问或者观点,他始终坚定地做一名“小说家”,从不改变,也绝不改变。一方面强调小说应该毁掉一切的确定性,另一方面却不遗余力地试图建立一个以自己的思想认识为基础的确定性,这就是米兰·昆德拉在道德思想上的“自我矛盾”。
(二)生活存在中的虚无
坎坷的人生带给昆德拉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人生轨迹的改变,让他对虚无主义的哲学思想深信不疑,而正是站在这种“身在世俗中,心在世俗外”的心态的立场上,米兰·昆德拉对生活的理解更加透彻。只不过与其他人不同的是,昆德拉在看透了生活的真谛之后表现出的,是一种悲观的浪漫和热情。比如昆德拉曾经在其作品《庆祝无意义》中写到:“生活既然无意义,那就来庆祝吧。”昆德拉的这句话,充满了悲情的色彩,但却在深深的悲情中释放着浓浓的幽默,让人们忍不住在幽默带来的快乐中深深思考,生命中到底有什么是真正值得庆祝的。再比如昆德拉在《庆祝无意义》中写到:“六月的一个早晨,阿兰走在巴黎街道上,看到很多穿着低腰裤、露脐装的女人,开始困惑并思索:情色不再以女人的大腿或胸部而是以女人的肚脐作为诱惑的中心,这意着什么?”一个寻常的日子,一个无聊的问题,可是这个无聊的问题却那么地深邃,充满了艺术和理性的思考,而这一切却只是一个生活在市井之中的小人物“闲来无事”时的胡思乱想。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艺术,到底艺术的价值是以满足人们无聊时的消遣为追求的,还是以创造伟大的艺术价值为追求的?在作品的结尾,作者写到:“无意义,我的朋友,这是生存的本质。它到处、永远跟我们形影不离,甚至出现在无人可以看见它的地方;在恐怖时,在血腥斗争时,在大苦大难时。这是经常需要勇气在惨烈的条件下把它认出来,直呼其名。”[2](B6)昆德拉眼中的人生是无意义的,不管是人与世俗的斗争,还是人的一切存在,都是虚无缥缈毫无意义的。正如昆德拉在《玩笑》中写到的:“人与世俗的斗争,就是记忆与遗忘的斗争。”[3](B4)因为人此时此刻的决心将会在不久的未来被彻底遗忘,而当一切被遗忘,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毫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