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摘要: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的一大突破,更是文学艺术的初始。远在上古时期,文字发明创造以前,人类通过口头创作,或是同自然斗争的神话,或是与生产紧密相关的诗歌,或是抒发愿望、祈福避灾的咒语式的祷祝词,这些文学艺术的生产皆来源于语言。与此同时,我们发现,语言与之相伴的是一种表达的诉求。我们借用言语的形式去阐发内心的诉求,而能否通过语言完美的传达心中所想,这就是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历代学者,对于“言”和“意”关系的论争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家观点自成一体。言意矛盾亦成为中国文论的一大重要议题。60002

    毕业论文关键词:言意矛盾;言外之意;得意忘言;接受美学

    Abstract:Language is the primary factor in the literature. The emergence of language, it is a breakthrough in human civilization, but also the initial of literature and art.In ancient times, before the text inventions ,humans through oral work, or with the myth of the natural struggle, or poetry and production are closely linked, or express wishes, prayers for pray words from the evil spell type, the produc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 are derived from the language. At the same time, we found that the language is accompanied by an appeal .We use words to elucidate the heart, in the form of appeal, and can perfectly convey the mind through language, thi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meaning. All previous dynasties scholar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 argument has always been anyone guess, each point of view.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is also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Keywords: "contradiction between words and meaning "; subaudition;meaning grasped words forgotten ;reception aesthetics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由H.R.姚斯在1967年正式提出。接受美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现代哲学阐释学。在西方,阐释学最初指的是宗教阐释学,类似于文明中国古代的经学。主要方法是通过文字的疏通和注释来阐释其意义。18世纪到20世纪,传统的阐释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哲学思想,这就是现代哲学阐释学。在西方批评理论主流的几次演变中,接受美学衍生于现代哲学阐释学,其实质是对英美新批评核心文本中心主义的反驳。在作者、文本、读者三大支柱点中,选择读者为出发点,将文学批评的重心转向读者。接受美学认为,文学的意义并非指向作家,也没有凝固在文本之中,而是有待于读者的接受与阐释,读者直接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成。简而言之,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读者,由读者的接受作为衡量文学活动是否最终完成的标尺。从接受美学视域出发,其实就是从接受出发,用接受者的眼光去观照世界。

    中国古代文论中著名的“言意之辨”,抛开常见的纯文本分析,另辟蹊径从读者的角度去探寻“言”与“意”间的微妙关系。由读者能否体会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更或是在接受基础上能否生发更多的意蕴,而重新定义“言”与“意”的关系,值得一探。

    一、“言尽意”还是“言不尽意”?

    关于“言意之辨”的诸多讨论向来分为两个对立的观点,即“言尽意”和“言不尽意”。从哲学到玄学再到审美领域的开拓,“言意之辨”经历代文人学者多层次、多角度的探讨,研究成果颇丰。

    (一)先秦诸子的言意之辨

    哲学大家孔子是“言尽意”论的坚守者:“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1](P283)直接指出若想表达思想,抒发志向,说出来即可。不用言语表达,别人又怎能知道你心中所想呢?孔子用一句话简明而直接的告诉我们:言以足志。在《周易·系辞》中“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2](P372)显然孔子认为“圣人之意”是可见的,于是进一步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2](P372)这里的“象”指卦象,孔子在言与意二者之间提出“象”这个概念,以“象”为媒介,架通“言”与“意”,从而使得言尽意。而与孔子一脉相承的孟子在言意关系这个问题上更是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3](P179)孟子在“言尽意”的基础上将“言”与“意”的关系进一步拓展到“言外之意”,并且认为应当重视“言”之外的“远旨”,这为后来的“言外之意”、“言尽而意无穷”的发展铺垫了思想理论基础。

  1. 上一篇:试析赵嘏生平经历与诗歌创作
  2. 下一篇:曹禺对小说《家》的戏剧改编
  1. 互文性视域下的四字格网络新成语探究

  2.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3. 韩少功小说美学剖析直面丰富而复杂的世界

  4. 新视域下人们对秘书的认知变化

  5. 论《源氏物语》悲剧美学...

  6. 论金庸武侠小说的美学特...

  7. 《穆斯林的葬礼》的美学研究

  8.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9.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10.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11.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12.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13.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14.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15.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17.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About

751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751com.cn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