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河下盐业的辉煌
明代中期黄河全面夺淮以后,涟水的盐运渠道被堵塞,淮北食盐逐渐全由淮河运到河下,然后再销往各引地。且在明初,淮北批验盐引所在山阳县,即今淮安市淮安区河下以北的河下镇,清初,淮安盐运分司也迁至这里,直至道光十三年(1833),共有四百多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与前者同时存在的淮北盐业集散中心。河下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一是它居于古淮河之滨,拥有内河航运和对外交往便利的优势,二是它通过支家河居于十场津要,可以将淮北、淮南盐场的盐管理起来;三是西边紧依大运河,可以与各销盐口岸密切相接。再者,明代淮安府辖十一州县,尽有淮北盐场和淮安部分盐场,府治就设在这里,是淮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些都是河下成为淮北盐业集散中心的重要因素。明前期淮安分司辖管有十个盐场。经过撤并和重组,到了正德年间还有七个。乾隆元年是两淮盐务机构大变动的一年,对所属盐场作了很大的调整,裁撤、合并、拆分和改变隶属关系,淮安分司还剩下3个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