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受众的同情心理博眼球
众所周知,利用受众的同情心赚取收视率已成为现阶段益智类综艺节目宣传的一贯之风。益智类综艺节目擅于把受众置于一个特定的空间情境之中,根据自己的目标记录一些凄惨的故事,以全方位的角度拍摄特殊挑战者的悲痛经历,然后经过后期戏剧化的剪辑和冠冕堂皇的音乐包装烘托感人氛围、博取观众眼球。为此,部分益智类节目竭力寻找一些具有“卖点”的挑战者参赛,并通过节目性质包装一批普通大众一举成名,加大观众对节目的青睐力度。《中国诗词大会》中选手彭超是一个6岁时不慎被高压变压器击中失去双臂却以608分考入四川大学的男孩,源!自`751~文)论(文]网[www.751com.cn节目中主持人问及男孩经历时几次眼中泛着泪花,现场百人团答题者抹泪,加之悲情音乐的烘托,使得百人团成员为了表达对彭超的同情,让选手在比赛中多增加一分而出现放弃答题的状况,这种煽情场面的营造不仅扰乱百人团的答题思绪还稀释了知识的理性。
随着“博眼球”的利益驱动,益智类节目的传统理念正在枯萎,成为艺术树上的一个病枝,享受着“弱者”带来的金钱乐趣。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益智类综艺节目依然徘徊在“娱乐至上”的漩涡中,从根源上掩盖了节目的教育功能、认知功能和审美功能,文化内涵的缺失更是其置于逆境之中无法扭转。无论是哪种综艺节目塑造故事化的结构形态都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常见方法,但是过度消费挑战者无疑会损害参赛者的合法权益,丧失益智类综艺节目的本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