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sworthetal(1991)[1]用49个国家的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当期收入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是正向的,也就是说居民储蓄率会因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Gupta (1970)[2]对一组发展中国家数据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居民暂时性收入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即居民暂时收入对居民储蓄具有正向作用。Koskela and Viren (1983)[3]对一组工业化国家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得出未预料到的居民实际收入与居民储蓄正相关的结论,文章的未预料到收入解释为暂时性收入。Collins (1991)[4]研究发现,居民储蓄量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增加,若高收入家庭的收入增加量在总居民收入增加量占比较大,居民储蓄量的增加会更加明显。Loayza (2000)[5]研究结果表明,发展中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的影响比发达国家要大一些,而中等和高收入水平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对储蓄的影响较弱,可能因为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居民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没有发展中国家那么大,所以当收入水平提高时,发达国家的居民并不会过量的增加储蓄,反而会用于消费。41877
Terada-Hagiwara (2012)[6]对亚洲发展中国家1966-2007年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储蓄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人口结构变迁(特别是老年抚养比率)、居民收入水平、金融业发展和收入水平是影响亚洲发展中国家居民储蓄率的主要因素。文章还预测了亚洲发展中国家2011-2030年的居民储蓄率,结果表明整个亚洲的储蓄率将不会发生太大变化。这是因为有些国家在近些年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但还有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步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比较晚,所以变化不会太大。论文网
贺菊煌(1998)[7]在生命周期假说理论基础之上推导出了文章的研究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对居民储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在稳定状态下,当居民预测到未来收入水平将要提高时,居民储蓄量一般不会随着当期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当居民没有预测到未来收入水平将要提高时,居民储蓄量一般会随着当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当利率随着当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并且居民对利率的敏感性较高时,居民储蓄量才会随着当期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
贺菊煌(2006)[8]运用世代交叠模型研究人口结构变迁对我国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模型选取幼儿抚养比率和老年抚养比率两个变量来代表人口结构,研究得出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新生儿童的减少对居民储蓄率影响微弱,二者只存在微弱的正相关关系。我国新生儿童数量的大量减少虽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但是同时也促使居民人均消费永久性提高。研究还得出我国幼儿抚养比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程度远远小于老年人口抚养比率的变动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
张华江,赵成柏(2004)[9]使用1994-2002年的季度数据研究了居民储蓄的影响因素。文章通过计量模型研究分析了收入水平、利率水平、物价水平、股票市场价值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各个因素中,收入水平影响较大而且与居民储蓄正相关;名义利率与之负相关而实际利率却是正相关,这是因为居民比较关心实际利率而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国企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使居民改变了对未来的收入预期;股票市场价值则与之无关。文章解释了股票市场价值则与居民储蓄无关的原因。文章认为居民按揭贷款和消费信贷并不是那么容易、居民对为了的不确定性较大、股票市场本身的缺陷使得股票市场价值则与居民储蓄无关。所以想要转存款为投资或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可以通过解决上述三个问题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