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温度控制的研究较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先是采用模拟式的组合仪表,采集现场信息并进行指示,记录和控制。80年代末形成了分布式控制系统。目前正开发和研制计算机数据采集控制系统的多因子综合控制系统。系统的集成度越来越高,多种功能集成在一个芯片中,使系统电路更简洁,功能实现更方便,在多种环境中实现稳定可靠的工作。
我国对于温度测控技术的研究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在吸收发达国家温度测控技术的基础上,才掌握了温度室内微机控制技术,该技术仅限于对温度的单项环境因子的控制。在技术上以单片机控制的单参数单回路系统居多,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是20世纪90年代温度的控制也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重要内容,越来越多与温度控制有关的论文在科技刊物上发表[6]。42480
近年来,国内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在技术上得到迅速发展,性能不断完善,功能不断增强,适用范围也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逐年增长,进入21世纪后,智能的温控系统正朝着高精度、多功能、总线标准化、高可靠性及安全性、开发虚拟温控器和网络温控器、研制单片测温控温系统等高科技的方向迅速发展。 但是比起国外,我们仍处于起步晚,高度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的状况,技术密集型产品明显落后于发达工业国家,自主研发产品少,缺乏核心技术是硬伤。论文网
就单片机而言,以欧美和日韩的技术最为成熟,他们几乎霸占了智能市场,并制定了相关的行业标准,在技术方面不断的革新使产品不断的更新换代,使之功能、精度、安全性等都不断得到新的提升。在这方面我们做的还远远不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我们在研究新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产品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不断地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使产品向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努力缩小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参考文献
[1]李曙光.原子磁力仪的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09:56-57.
[2]张杰,张学军,刘云等.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设计及仿真[J].农机化研究,:2015(4):219-222.
[3]夏志华.基于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3(2):56-59.
[4]胡明庆,韩晓泉,周翔等.准分子激光器温度控制系统设计[J].量子电子学报,2015,32(4):431-437.
[5]金杰,李建功,张建伟等.外腔半导体用恒流源电路设计与实现[J].光子学报,2006,35(4):1449-1452.
[6]刘孟德,贺海靖.高精度温度测量电路设计[J].山东科学,2012,25(2):72-75.
[7]张立立,杨华,杨青格.基于单片机的室内温度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7):63-71.
[8]于志赣,刘国平,张旭斌.液显LCD1602模块的应用[J].机电技术,2009(3):21-23.
[9]赵娜,赵刚,于珍珠等.基于51单片机的温度测量系统[J].微计算机信息,2007(2):146-149.
[10]金发庆.传感器技术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15-20.
[11]杨燕,俞敦和,吴姚芳等.新型窄型脉冲半导体激光器驱动电源的研制[J].中国激光,2011,38(2):301-306.
[12]严兵.脉冲半导体激光器电源电路分析[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6(4):1-4.
[13]黄青川,马静.半导体激光器温控电路分析与测试[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6,4(3):46-48.
[14]赵丽飞,田小建,艾宝丽.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的精密模糊PID温控系统[J].量子电子学报,2005,22(3):382-386.
[15]李建威,姚和军,韩建国等.半导体激光器的高精度温度控制优化设计[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06(3) :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