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状况1912年,Rogowski与其同伴W. Steinhaus发表了题为The Measurement of Magnet Motive Force的论文提出了罗氏线圈的原理[14]。1966年,西德科学家Heumamn对罗氏线圈的结构进行了一些改进,提高了测量准确度,大大推动了罗氏线圈的产业化进程。新世纪以来,美国科学家Lj.A.Kojovic在新型罗氏线圈结构设计做了大量前沿性的工作,为罗氏线圈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6]。47980
国内研究状况
罗氏线圈的研究与应用在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关键技术的研究相较于国外某些大公司的研究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但是由于罗氏线圈在脉冲大电流测量中的很多优势,引起了很多国内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和厂家的关注,都对其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
从上世纪开始,国内很多高校和大量学者已经开始进行研究罗氏线圈以及试图把其应用到科研与产业中来,如揭秉信教授编写的《大电流测量》对不同积分形式的罗氏线圈测量脉冲大电流时候的频率特性和工作状态进行研究[28];国内许多学者对罗氏线圈的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有小电流测量、结构参数电磁参数、仿真分析与补偿、传输线路的抗干扰等方面,并对罗氏线圈的优化设计方面进行了探索论文网。例如韩持宗、刘庆想等对罗氏线圈诊断径向束流的方法进行研究[15];袁伟群、栗保明等研究了电容储能脉冲功率源中的罗氏线圈的标定方法[4],张瑜,刘金亮等在罗氏线圈信号电阻对纳秒级脉冲大电流的响应做了研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