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相关研究国内外关于社会资本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文献极少,因此无法查询到与课题相符的文献综述。所以本文将课题名称分解,从两方面陈述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对于社会资本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在众多的文献中,根据概念外延的宽窄可以划分为三种。社会资本最狭隘的定义认为社会资本是人们之间的一套横向的联系,特征是推动组织成员之间的互利性的配合和协作。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资本应根据其功能定义,它不是一个单一体,而是许多不同的实体[2]。此外,经济学研究最广泛的社会资本概念,将社会资本界定为社会中社会生活和文化的内在粘合剂,包括调节人们之间的行动规范和价值观念,以及产生这种价值观念和规范的制度。49414
国际标准组织(ISO)将质量定义为:质量是指产品或者服务所具有的、能用来鉴别其是否合乎规定要求的一切特质和特征的总和[3]。国外关于质量的研究文献中,最早对质量定义的是朱兰博士,在其《质量控制手册》中定义其为“适用性”。克劳士比将质量定义为“符合规定”等,这些理论定义的发展越来越体现一种以人为本的趋势,促进建立科学的质量发展观,同时也为质量的改进也提高指明了方向。研究发现,产品质量不仅受到企业内部条件约束,还受到外部条件制约。关键影响因素包括:人的实际素质、采购质量论文网、质量组织的完善程度、设计和规范质量、过程控制质量、过程准备质量等[4]。
国内研究
我国对社会资本的研究较晚,大致是从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开始的,但是其应用与发展却是很快,这是由于我国的社会状态与社会资本的范式有不谋而合之处。我国的部分学者将其简单化为社会网络,研究社会网络对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的影响。尽管学者们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都认识到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一致认为社会资本代表了行为主体借助于社会网络或其他的社会结构来获得各种利益的能力。良好的社会资本可以培养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交易成本,加速信息和知识的流动,提高创新能力。
在国内,质量的定义多数参照国际标准定义。其中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汪丁丁认为,质量这一词语,其实应当是一个单字—质,且当以复数形式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