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1)萌芽阶段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Life Cycle Cost Management Theory)的概念最早是是由美国国防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但他的萌芽在1950年就已经开始出现。而建筑工程领域的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是由英国的戈登(A.Gordon)于1974年6月发表的《3L概念的经济学》[1]最先提出的。50638
(2)发展应用阶段
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方法和相关的规定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逐步完善。其中包括《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一个能够使用的范例》,《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所涉及的问题》,《全寿命周期造价模及其可能的应用》等。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则是O.Orshan1980年发表的《全生命周期造价:比较建筑方案的工具》[2],它从建筑设计阶段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全面系统的思考项目建造费用与运营维护费用之间的相互关联,提出了工程项目成本划分方法、工程项目造价的数学方法模型和工程项目的不确定性风险的估算方法。Brooks在1986年发表的《全寿命周期造价模及其可能的应用》[3]给出了一套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的模型, 并且对全寿命周期成本控制的应用范围进行了系统研究。
(3)完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后,欧美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日趋完善从而转而向技术方法开发,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不确定性因素的研究;全寿命周期评价和成本分析的综合研究;全寿命周期成本应用软件研究等。同时在2002年给出了公路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的简单描述,其中包括什么是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为什么要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的步骤、采用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会遇到的问题等。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的研究起步比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全寿命周期成本概念在国内的首次提出是在2000年出版的论文网《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4]一书中。在《关于建立工程项目全寿命管理系统的探讨一一个新的集成DM、PM和FM的管理系统的总体构思》[5]中,丁士昭提出了LCC的整体构思并明确的做出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经济目标。黄斐娜、王进提出LCC管理包括过程管理和界面管理两个部分,并构建出了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6]。任国强和尹贻林提出实现整个寿命周期成本最低是LCC的关键[7]。《中国环境报》上登载的《全生命周期改造房地产业》一文,提出了一个房地产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公式A+B=C,并断言施工阶段成本增加5-10% ,就能降低运营维护阶段成本50-90%[8]。董士波《对全生命周期工程造价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提出我国现有的全过程造价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建议借鉴国外的LCC理论,研究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造价理论[9]。罗波、辛志胜和朱长明提出建设工程项目要对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设计阶段到施工阶段、运营维护阶段,直到拆除阶段的各个阶段进行全盘考虑,实施行而有效的成本控制,并介绍了这种LCC理论在学校基建项目中的成功运用[10]。任国强还就LCC理论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包括《全寿命周期评价在我国绿色建筑中的应用》[11]、《外墙保温生命周期成本分析》[12]等,他是国内最早从事LCC理论研究的学者,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国家建设部发起科技研究项目《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控制体系的研究》和《政府投资项目全生命周期造价控制实施规程》,尝试了国内建设项目LCC管理的规范化和全面化[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