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现状18世纪中叶,国外就有对小城镇问题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已经趋于成熟。主要包括:(1)田园城市理论。19世纪英国霍华德在其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田园理论”,田园城市的构想主要是由内向外分别是绿地、市政设施、商业服务区、 居住区和外围绿化带, 然后在一定的距离内配置工业区[1] 。他的理论可以看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51763
(2)卫星城理论。该理论是由霍华德的追随者恩维在田园城市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是指建立在大城市外围的小城镇, 它们不仅有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还可以创造就业的机会。从而疏散大城市的人口,控制大城市的规模[2]。卫星城在英、法、日、苏等国家都获得较为迅速的发展。
(3)灰色区域理论。是加拿大学者麦吉根据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得出来的。麦吉用“Desakota”来形容灰色区域论文网,表示受城市和农村的共同影响。[3]尽管这一理论的实际价值不如理论价值意义明显,但其对亚洲国家而言很有借鉴意义。
(4)自由发展理论。最早由D.圣海斯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在一定区域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当力求尽量减少对外部的依赖,充分利用自身经济技术和资源条件,创新小规模技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满足本区域居民的需求。[4]这一理论对各个国家的小城镇发展有起到了一定的理论上的支持。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小城镇建设的研究可以分为一下几个方面:
(1)对小城镇意义的研究
农业部研究中心温铁军在其《三农问题:世界末的反思》中提出小城镇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三农问题”。[5]他提出,在人口压力大,资源短缺的现状下,小城镇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农业、农民和农村这三个问题。
徐崇敬等人则认为小城镇的发展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有重要作用,刺激农产品的需求,解决需求的不足,从而刺激经济的增长,对提高经济效益有重要作用。[6]
朱选功认为小城镇建设的大力发展对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主导的作用。[7]
(2)小城镇发展模式的研究
50年代初期,叶剑英根据广东省的情况,提出了墟镇建设理论。主要的观点包括:辫子论、蜘蛛论、据点论、竹筒论、系统论五个方面[8]。主要阐述集镇建设和集镇经济相互关系,对现在还有指导意义。
20世纪80年代,国内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小城镇,大建设”的观点。[9]基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以及经济发展过程,他总结出三种不同的模式。一种是临近大中城市发展的“苏南模式”。一种是以家庭、联户企业发展为基础的“温州模式”。还有一种就是依靠香港优越的地理优势而发展的“珠三角模式”。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则认为当前的小城镇模式主要为这几种发展模式:城郊卫 星城、工业主导型、商业带动型、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边界发展型、历史文化名镇。[10]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国外的小城镇建设理论非常重视城镇规划、城镇管理以及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对小城镇平稳语序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的小城镇研究文献,从内容来看,包含了小城镇经济、发展模式、规划、以及小城镇制度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对我国小城镇建设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从我国小城镇研究成果来看,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小城镇的发展模式、类型,小城镇的功能和地位,小城镇的发展机制等问题。总的来说,我国的小城镇建设的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去研究,一般性和理论性的研究较多,并没有从现实和具体意义上去研究小城镇。而本文主要通过探究小城镇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找出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具体解决的对策,从而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城镇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以促进小城镇建设有序、平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