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最早的关于顾客满意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早期。国外学者菲利普﹒科特勒认为“满意度是一个人对一个产品和服务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相比较所形成的感觉状态” [2]。55635
国外在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方面的研究,最早是由Pizam等发现的,并且提出利用游客的实际感受和期望比较是否存在差异的理论模型,而这定义模型目前被很多学者广为应用。Beard等学者研究主要是证明游客满意是一种在旅游过程中“积极的”的感受,而这个观点是建立在游客的期望和实际感受相比较处于正值的基础上的[3]。
目前该领域中模型主要有奥利沃(Oliver,1980)提出的期望差异模型,拉图尔和皮特在1979年提出的标准模型,还有奥利沃和斯旺提出的关于花费—收获模型[4]。
国内研究
国外和国内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在一定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南剑飞(2008)提出旅游景区游客满意度TSD(Tourist Satisfaction Degree)是指在旅游景区游客对旅游景点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旅游景观,基础设施,娱乐环境和接待服务等方面)是否满足游客旅游活动需求程度的综合心理评价。TSD作为游客满意的定量标准,是衡量一个旅游景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综合性指标[5]。
2003年,李智虎认为,游客满意是游客心理的评估,是游客旅游需求得到满足后所得到的一种欣喜感。满意程度简而言之就是游客的期望值和实际感受值的差异值。游客满意,游客期望和游客实际感受三者的关系论文网,可以用以下的公式来说明:游客满意=实际效果∕游客期望。他还认为游客满意是旅游景区服务营销的中心。企业利润的中心是顾客满意,顾客满意能提高旅游景区的竞争力,比如4C的营销理念就是因此而创建,顾客满意则是企业最好的活广告。因此,要采用游客满意策略,从游客的想法出发,而不是根据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游客额需求[6]。
2003年,陈淑君,赵毅认为:一般情况查下,游客的实际感受大于游客期望,游客会感到十分满意,同时也培养顾客的忠诚度。忠诚的顾客是企业的经济来源,满意的顾客不一定忠诚,但是忠诚的顾客一定满意。所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是增加企业利润和提高企业自身的优越性的重要因数[7]。
国内关于确切景区的游客满意度研究文献有世界遗产地内索道乘客的特征、满意度及影响-武陵源案例研究[8],峨眉山旅游购物的满意度研究[9],基于期望差异模型的RBD顾客满意度研究—以广州北京步行商业区为例[10]等。
不同的研究者会从很多不同的角度阐述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不过大体上观点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该领域中,还存在着一些研究空白,今后对游客满意度的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