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FP的研究现状一般当聚能装药战斗部中的药型罩锥角大于90°时,在爆轰载荷作用下药型罩便不能形成正常的射流,而是形成一个短而粗的高速侵彻体。实验表明,锥角范围为120°~160°的药型罩形成高速杵体弹丸的形状相对较理想的,因此把采用大锥角罩(120°~160°)、球缺罩及回转双曲线等的聚能装药,药型罩在装药爆炸后被爆炸载荷压垮、闭合形成的一个高速杵体弹丸,称之为爆炸成型弹丸(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简称EFP)[5]。早期也称之为自锻破片(Self-Forging Fragment,简称SFF)、P型装药(P Change)等,典型的EFP战斗部结构如图1所示:60971
图1 典型EFP战斗部结构
爆炸成形弹丸的早期研究工作是由德国Misznag·Shadin和美国Emerson·Pugh完成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应用于武器弹药。1976年美国陆军根据R·W·Heimann在1972年提出的TOTAM概念发展了SADARM(Sense and Destroy Armor)和STAFF(Smart Target Activated Fire and Forget)两种末敏弹药, 西德和法国还将EFP应用于反坦克侧甲雷上。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对球缺药型罩进行了实验研究,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大锥角反军舰导弹战斗部和大锥角反坦克地雷,70年代后期开始研究敏感弹EFP战斗部[6]。
2 EFP战斗部的特点
EFP战斗部和普通破甲弹的各种射流型聚能装药战斗部相比,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
(1)对炸高不敏感
普通破甲弹战斗部对炸高是比较敏感的,通常在2~5倍弹径的炸高范围内破甲效果较好,在大于10倍弹径的大炸高条件下,由于射流拉长断裂,破甲效果大大降低,而EFP战斗部可以在800~1000倍弹径的范围内有效侵彻目标,对远距离攻击装甲车辆的顶装甲提供了技术参考。
(2)复合装甲对其干扰小
反应式装甲对普通破甲弹的聚能射流战斗部有致命威胁,反应盒爆炸后能切割掉大部分射流或致射流变向,从而使破甲效果大大降低。而EFP由于长度短,弹径粗,长径比一般在3~5倍弹径的范围内,它撞击反应装甲时反应盒可能不被引爆,即便被引爆,弹起的反应盒后板也可能撞不到EFP,因而对其侵彻效果干扰较小。
(3)侵彻后效作用大
普通破甲弹聚能战斗部在侵彻装甲后,产生的侵彻孔径很小,只有少量射流进入侵彻目标内部,因而毁伤后效作用有限。而EFP侵彻时,侵彻孔径较大,不仅大部分弹丸(70%以上)进入目标内部,同时还会引起装甲背面大量崩落,产生大量能有效毁伤内部人员和设备的二次破片,后效作用明显增大。
(4)受弹体的转速影响小[7]论文网
旋转飞行的弹体会使聚能射流产生径向发散而影响侵彻能力,而EFP是近似于有较高强度的高速动能弹丸,其质量很大,约占药型罩质量的90%,旋转运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EFP成型,但会使其飞行更稳定,对其侵彻能力影响是比较小的。
3 EFP在军事上的应用
正是由于EFP具有上述优点,使得它在军事上有着非常广泛特殊的用途。例如:用于末敏弹、末制导炮弹或反坦克导弹战斗部攻击战车的顶装甲和侧装甲[5][8];用于反坦克智能雷和反直升机智能雷战斗部实现区域防御[9];用于武器弹药销毁,侵彻战斗部外壳后使炸药产生低速燃烧[10]或引爆[11][12];用于鱼雷战斗部攻击大型潜艇和航空母舰[13];EFP战斗部单独设置,可以作为一种单兵破障装备,有效地破坏钢筋混凝土、砖墙、大块石等障碍物和敌方地面坚固工事,也可以在较远距离攻击敌方工事和轻型装甲[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