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以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联合的综合评价
跟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作为一个现代企业的管理手段,企业绩效评价到达了一个创新的时期。1990年,平衡记分卡产生了,它以一种定量的方式来体现经营成效,并且考虑到非财务指标与财务指标的结合可以更好地衡量企业未来的发展。但在实际运用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用具体可靠的财务数据来衡量非财务指标,并且还需要耗费大量时间。1991年,经济附加值的概念也被提出,有助于衡量和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因素。
(二) 国内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的演变
绩效评价一直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它在我国的演变与西方发达国家有差异之处。经济体制和国有企业的改革是我国的评价体系逐渐改进和变化的主要推动力。
《企业财务通则》作为我国最原始采用的财政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它为了发展和完善了我国上市公司的评价体系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在过去,企业只是单方面的注重追求高产值和高投入,而如今企业正在逐步转入如何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对于保全资本的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文献综述
我国企业对于经营成果的评价主要沿以下路线进行发展:计划经济时期以“实物产量指标”为主要分析指标,改革开放初期以“利润总量指标”为基本内容,再到90年代以“相对比率指标”为重点考察内容,到现在的21世纪就即将发展成为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在结合整个经济大环境后一步步的更加完善。就目前情况来看,计划经济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影响深重,现在仍然侧重于政府部门监管的需要,投资者的要求以及想要全方面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的诉求并没有在此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根据国有资产管理的一系列特点,财政部相关研究人员拟定了一套新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即《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资本收益率、流动比率或速动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10项指标。财政部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时思量的主体主要是三个方面,对社会的贡献、企业的投资者以及债权人。其主要特点:一是指导企业要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经济效益上,确切的处理国家、企业和员工三者的联系。二是注重综合评价。三是有助于相互之间的横向对照,因为是处于相同行业之间的对比,更有助于让企业清楚知道自身在本行当中所处的地位,意识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借此进一步提升本企业的经营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