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旅游起源于美国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的北美和欧洲有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达的商品经济,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而正是这片沃土孕育出了奖励旅游。1906年,美国“全国先进注册公司”开启了奖励旅游商业化的先河,组织了一百多名达到业绩的员工免费到代顿总部旅游。高静的《国内外奖励旅游发展比较研究》中提到,奖励旅游的革新是由仓库管理员从行李箱作为经销商奖励而构想到了以旅游作为奖励,从而逐步发展成专业的奖励旅游代理,负责整个产业链的运营,而后奖励旅游开始迅速发展,家庭奖励旅游、探险奖励旅游等多样化形式的出现丰富了奖励旅游,在此一些其它亚洲国家充分吸取欧美国家的经验,形成了自己地方特色的奖励旅游观念,并快速进入了成熟期。61983
而反观国内,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我国的旅游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我国的奖励旅游却发展滞后。李晓莉《中国奖励旅游经营的特征、问题与思考——基于旅行社的访谈分析》里提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政企合办的疗养院中休假疗养活动就已经有了奖励旅游的一些特征。由政府和企业出资让员工来这里休假疗养,作为一种福利的形式。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些亚洲国家如泰国、新加坡、中国香港等等经济发展迅速而成为了欧洲国家奖励旅游的目的地,同时中国的改革开放也吸引了许多外资企业,于是奖励旅游理念开始在中国出现传播。刘杰,亓秀斌的《我国奖励旅游组织运作模式的发展与创新》里说到1995年国内才出现奖励旅游团,但是仍多是外资企业论文网,世界每年奖励旅游的客源有350万,美国占到了总比例的50%,而中国仅占1%。国内的学者在近几年才集中关注奖励旅游。高静、孙中伟、刘春济、索扬指出,旅行社应全方位介入奖励旅游的经营,从策划到营销到后期的评估,应该由单纯的中介关系向战略合作伙伴转变。魏薇、王国钦,董媛等的实证研究表明现有的奖励旅游并不令人满意,企业购买方和终端消费者之间存有负面感知。张婧提出奖励旅游在国内发展与中国长期的“重集体、轻个人、重资历、轻业绩”之间存在着文化障碍。张文敏和沙振权的《基于“共同创造”的旅行社转型研究--以奖励旅游为例》表示不少人将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的希望寄托于奖励旅游市场,宋志伟、宋子千提出旅行社涉入奖励旅游市场也许是其摆脱传统角色并实现转型的一条有效途径,同时指出新兴的奖励旅游产品与团体观光旅游产品有很大的差别,要真正做到转型就必须要理解这些差异并做出相应的调整才行。
参考文献期刊、图书类:[1] 刘真明,谢建宏. 会展旅游的内涵与运作模式探析[J]. 中国商贸, 2012年17期.
[2] 刘杰,亓秀斌. 我国奖励旅游组织运作模式的发展与创新[J]. 科技视界, 2014年28期.
[3] 李晓莉. 中国奖励旅游经营的特征、问题与思考——基于旅行社的访谈分析[J]. 旅游学刊, 2011年11期.
[4] 李程程. 论国内会展奖励旅游的发展方向[J]. 旅游纵览(下半月), 2015年12期.
[5] 詹伟芳. 会展旅游的运作模式与管理机制研究—以广州市为例[J].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2007年.
[6]高静. 国内外奖励旅游发展比较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 2004年.
[7] 江燕. 旅行社在会展旅游市场的角色及定位[D]. 扬州大学旅游管理, 2009年.
[8] 刘敏. 奖励旅游与传统公费旅游比较研究[J]. 江苏商论,2012年11期.
[9] 张文敏,沙振权. 《基于“共同创造”的旅行社转型研究--以奖励旅游为例》[J]. 旅游学刊,2011, 2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