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以后,我国开始引进欧美发动机WS08、WS-9、WZ-6、WZ8,并研制生产WP-13等发动机,相应引进和试制了一批欧美体系的高温合金,并按欧美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生产,使我国高温合金的生产水平接近西方工业国家的水平。与此同时,我国自行研究和开发了一批新的镍基合金,如GH4133、GH4133B、GH3128V、GH170、K405、K423A、K419和537等。
40多年来,我国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结合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需要,研究、试制和生产了100多种高温合金,总计产量达到6万t左右。用于生产高温合金的装备有大型真空感应炉,不同容量的电渣炉,1—7t大型真空电弧炉,200kg真空电子束炉以及大型快锻、精锻机、挤压机、水压机等设备。文献综述
在高温合金体系建立过程中,还研究开发了一系列有特色的工艺技术,其中低偏析新技术和加镁微合金化两项水个人平之高,为国际公认。通过低偏析技术,控制杂质元素磷、硫、硅等的低含量,创制了一系列低偏析合金,其承温能力比原型合金高20摄氏度—25℃。在国外加Mg净化材质和改善热加工性能的基础上,我国七八十年代进一步发现Mg的偏聚晶界、改变晶界行为可显著提高合金的持久强度和塑性等性能。
从60年代开始,为适应我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先后为各种火箭发动机研制了一批高温合金,其中有些是专为航天工业的需要而开发的。1964年,高温合金开始推广应用到民用工业部门,如柴油机增压涡轮、地面燃气轮机、核反应堆燃料空位格架等等。在民用工业的推广应用中,除传统的高温高强度的高温合金外,还相继开发出一批高温耐磨和高温耐腐蚀的高温合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