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究较早,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就出现了无线电动牙刷,随后发布了及向有关这类设备的美国专利。20世纪90年代初期,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对感应耦合功率传输技术(ICPT)进行研究,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该技术在理论和时间上已经获得重大突破。研究主要集中在给移动设备,特别是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设备的供电问题,如、起重机、手提充电器、点图、传送带、电动汽车、运货汽车、以及水下、井下设备。其能量等级、距离、效率等指标都在不断提高,目前使用设备已达200KW、数千米的传输距离和85%的以上的传输效率。64415
通过对近年来国外无接触功率传输理论与实验的研究成果发现,目前无接触功率传输的研究绝大部分是近距离传输方面的丫妞,国外对带气隙的变压器模型的理论分析和应用设计已有不少成果,且有部分成果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而对于远距离的无接触功率传输的研究,国外直到近几年才有相关实验成果的报道。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马林·索尔贾希克教授及其团队在2006年用所谓的“电磁共振原理”成功将2.13m外的60W的灯泡点亮。2008年9月美国内华达州的雷电实验室成功将800W电力无线传输到5m远的距离,日本也研究出远距离提供30W功率的实验装置。论文网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在无线输电技术方面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名中科院院士严陆光和西安交通大学的王兆安等人也开始对该新型电能接入技术进行研究。重庆大学自动化学院费接触电能传输技术研究课题组自2001年开始了对国内外非接触式电能接入技术相关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密切跟踪和研究,并与国际上在该领域研发工作处于领先水平的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波依斯教授为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Patrick Aiguo Hu博士进行了深层次的学术交流与科技合作,在理论和技术成果上有了较大的突破。2007年2月,课题组功课了非接触感应供电的关键技术难题,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并研制出了非接触电能传输装置,该装置能够实现600至1000W的电能输出,传输效率为70%,并且能够向多个用电设备同时供电,即使用电设备频繁增减,也不会影响其供电的稳定性。
目前国内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系统谐振频率及原副边的补偿电路拓补等方面,基本上都还处于理论研究、在应用领域最近两年才有所突破,但都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