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盲孔法测残余应力起步较早,相关文献也较多。在国外,也有大量的文献对塑性应变进行研究。塑性应变主要由钻孔附加应变和孔边应力集中产生的塑性应变组成。钻孔引起的附加应变与钻孔的速度与方法,刀具的尺寸及新旧程度都有关系,适当的采用一些钻孔方法,也可以减小钻孔附加应变,例如喷砂打孔法的加工应变就比钻孔方法要小得多。钻削附加应变的测量比较简单,在与被测构件相同材料的无应力试件上,和实际测量时采用相同的工艺过程进行钻削实验,测出的应变值即为切削附加应变。实际测量时,直接扣除附加应变值即可[9-12]。
盲孔法近年来在国内也得到了蓬勃发展,1992年已经将其列入船舶行业标准。国内一些学者从各个角度对盲孔法进行了研究,使盲孔法测残余应力逐渐趋于完善,提高了其实用性.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主要是提高释放系数的精度,因为盲孔法测残余应力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获得精确的释放系数A、B。江苏科技大学的周方明,王江超等对小孔释放法的测量原理和计算公式的进行推导[13-14],以及为提高测量精度而进行的释放系数的标定;塑性变形公式的修正,同时还分析了孔间距、孔边距以及停钻后何时读数,以及读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15]。清华大学张晓宏等研究了应变释放系数与主应力之间的双轴比、主应力方向与应变花方向夹角以及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通过有限元数值试验的方法对应变释放系数进行标定,使其包含有塑性附加应变的影响,并利用标定后的应变释放系数对焊接残余应力测量结果进行了修正,得到了较好的结果[29]。国家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翟传明等对盲孔法对工作荷载下钢构件的应力水平测量进行了研究。采用模型试验,研究用于实际工程现场检测的盲孔法。为了使试验更准确地反映工程实际,在充分考虑钢结构设计及施工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有限元分析,并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对试验的测试过程及关键参数做了进一步的研究[16-20]。
此外,对于A、B值的确定通过实验标定法来完成,且对其在高残余应力下的修正,由于应变释放系数A、B与盲孔的几何尺寸、应变计尺寸和材料的力学特性有关,盲孔孔边应力集中产生的塑性变形与盲孔的几何尺寸、应变计尺寸和材料的本构关系、屈服准则、强化模型等因素有关,实验方法显得颇费人力物力,此时有限元法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