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五音戏的过渡时期——杂社
随着周姑子戏在济南的成长发展,其演出的作品增多,剧情变得相对复杂,唱腔更是丰富,这使周姑子戏在一定的范围内有了较大的影响力,也开始涌现出一批小有名气的艺人,由于他们演出的范围不同,各地在方言、风俗习惯、喜好方面就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唱腔的风格上也各具特点,于是周姑子戏被分为东、西、北三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只有西路得到了发展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西路周姑子戏以章丘为中心,西到济南,东至淄博。西路的艺人有靳氏兄弟、邓洪山、明洪钧等,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艺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好有坏,西路的周姑子戏艺人自由组合临时搭班唱戏是常有的事,有的戏班使用带班人的姓名作为班名,也有临时为戏班起一个名字的杂社。这其中有“樱兰社”、“五音剧社”、“邓明社”等。这一时期所持续的时间较短,周姑子戏的戏剧特点并无重大变革,对于五音戏的发展影响甚微,所以说这一时期是五音戏发展历程中的一个短暂的过渡时期。
2.4 五音戏的定型时期——五音戏时期
“五音戏”一名从何而来呢?通过老艺人的回忆口述我们得知,大概在1933年或1934年,由邓洪山带领的一行五人(当时称为“五人班”)来到上海的“百代公司”录制唱片,唱片公司制作了一“五音泰斗”的锦旗赠与“五人班”,五音戏也由此得名。
解放前夕,所有的五音戏班都被迫解散,艺人们的处境更是不堪,他们流离失所过着乞丐不如的生活,此时的五音戏眼看就要销声匿迹,直到1949年初成立五音剧社使五音戏的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然而 “文革”期间再次被破坏后又恢复重建到最后成立五音戏剧院,至此命运多舛的五音戏才得以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