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成为戏曲,很受山西百姓的欢迎,在山西发展很广,而且一些地方早就有了专业剧团,至今还是山西境内流行的主要剧种。
2.2 山西秧歌的种类
“山西秧歌种类繁多遍布全省各地,晋北的大同、定襄、神池等地,晋南的永济、闻喜、荣河、新绛以及襄汾,晋东南的高平,晋西北的临县、河曲,晋中的祁县、太谷等地,其地方志均有记载,已经覆盖了全省地域”[1]。
由于相差较远的两个地方地域影响和当地人文风俗的不同造成了两地的秧歌表演形式存在很大的差别。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造就了不同风格种类繁多的山西秧歌。
“山西秧歌具有37个代表性歌种,都达到了高度的艺术水平”[2]。其中大致包括祁县太谷的“祁太秧歌”、沁源的“沁源秧歌”、临县“伞头秧歌”、原平县“凤秧歌”、繁峙县“繁峙秧歌”、汾阳“地秧歌”、还有在节日中普遍见到的过街秧歌和灯歌等等。正是这么多不同种类的秧歌剧种才使人们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有《采棉花》、《卖豆腐》、《换碗》等”[3],从这些剧目的名字上不难看出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源[自-751*`论/文'网·www.751com.cn
3 山西秧歌的传承与发展现状
3.1 从历程来看
山西秧歌是中国北方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种之一,既有表演性的,也有自娱性的,自娱娱人,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山西各地均出现过一些有代表性的民间秧歌艺人,很多民间艺人对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环境随之发生变化的今天,能够掌握传统秧歌技艺和纯正舞蹈风格的民间艺人已经很少,保护和传承工作迫在眉睫”[4]。
山西秧歌在清代发展的特别繁荣,当时的人们还没有现在这样花样繁多的可供娱乐的节目,在工作和劳动之余可以通过秧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于秧歌的表达方式更加贴近生活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所以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新兴文艺娱乐形式的出现。山西传统秧歌在近年来的发展非常坎坷,甚至于停滞不前。主要表现在专业的传承人缺乏和资金不足。各地表演秧歌的剧团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靠演出收入,在收入不足的情况下更加无法对秧歌的表演形式和演出的道具做出改变,一直沿用的是老一辈表演者遗留下来的又破又旧样式简单的“行头”,不仅表演效果差,也不能形成新的视觉冲击力。只是有一些乡土气息,与新时代的人民生活相差较大。
虽然山西秧歌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地方政府也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对秧歌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引导,使山西秧歌这种纯粹的民间艺术得到更大的创新与发展。
3.2 从发展来看
“随着现在日渐方便的交通,艺术之间的交流也在加大。如今秧歌正在向戏曲化的方向发展。”[5]但是单一的发展形势不足以使秧歌得到很好的发展,我觉得要想更好的发展秧歌首先要保持它原有的特色又要将现代的元素融入到秧歌中,让它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风格。其次应该把秧歌的队形变换丰富一下,提高观赏价值。再次是把秧歌的题材结合现在人们的审美和精神追求进行融合,做到更加容易被人们接受。
为了更好地把山西秧歌传承下去可以采用当地企业在节日期间组织有关山西秧歌的节目比赛,还可以举办有关对秧歌发展有利的宣传活动和对山西秧歌知识的有奖竞答来激起人民群众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