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梨花颂》的演唱处理
这首歌曲是现代与传统结合的产物,在演唱时,应该用独特的处理方法,在不失传统京剧韵的同时,又能与现代民族声乐相结合。
3.1 气息的处理
无论是唱什么风格和种类的歌曲,气息无疑是最重要的根基。京剧中有口诀:“气形于背,声灌于顶,勾住眉心,脑后摘音。”所以在京剧演唱过程中也是非常强调气息的运用,除了要求声音要集中外,更要求声音要落在气息上,也就是丹田处。我们常听到京剧演员用“衣”“呀”的喊嗓来训练声音能够达到高位置,能够集中起来,但是我们在听到高位置明亮的声音时,一的进行模仿,往往会忽视通道的打开,声音不能立起来,气息得不到流通,就更加不能得到“声灌于顶”的效果。京剧的表演过程中声音怎么样才可以集中,首先上腭必须保持抬起的状态,打开胸腔,把字放入胸腔内,气沉丹田横膈膜充分对抗,整个声音贯穿其中。这同我们平时学习的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老师在课堂也常要求横隔肌以及后腰、后背都要给予足够的气息支持,并且要求气息可以做无限的延伸,气有多长,音就要唱多长。声音的走向要具有管道感,要求声音紧贴后咽壁,小舌抬起,呈现“打哈欠”的状态,声音的位置要集中,勾住眉心,在换字时也要保持哼鸣的感觉,始终保持在一个点上。
所以,在学唱这首作品时,可以融入京剧传统发声方法,也可以结合当今的民族唱法,融入一些更加科学的西方唱法的发声练习,从而形成一种和谐自然的演唱风格。使得演唱者在声音上更加具有张力,气息的控制上更加游刃有余,收放自如。作品的表达就可以既不失京,又能提高对作品的掌控。
在戏曲中,因为唱腔的长短不一,节奏有时快,有时慢,所以要求演员要掌握巧妙换气的方法。而在民族声乐中也是要根据音乐旋律节奏和情绪不同的需要,有着不同的气口处理方式。
在京剧中有一种换气被称为“声断气不断”它可以体现出京剧唱腔的优美之处。在演绎《梨花颂》这首作品时,也需要有声断气不断的运用。
例如“长恨一曲千古思。”的“长恨一”也需要这样的处理,后面虽有休止符,但为了感情需要,以及歌曲的完整性。也要声断气不断来增加美感和韵。
3.2 咬字及唱腔的处理
任何的演唱表演,都要讲究字正腔圆,明代魏良辅在《曲律》中说道:“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一绝,板正为三绝。”可见咬字吐字在戏曲演唱中的重要性,咬字、声腔、板式的完美结合才是戏曲的最高境界。在这首作品中,咬字和行腔要结合一些戏曲中的咬字方法。
一般来说我们把字的音节分为字头,字腹,字尾。字头就是指声母的发音,字腹和字尾则指的是韵母的发音。例如在《梨花颂》中,“梨花开,春带雨”中的“花”字,字头是h,字腹是u,字尾是a。“梨”则是字头是l,字尾是i。在演唱过程中,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行腔过程中,也要相互连接,相互过度,不可脱节。在京剧咬字中,字头到字腹再到字尾的的过渡时间会长一些,并且会加重字尾的归韵。而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各个音节的过渡做不到戏曲中那样长。在演唱《梨花颂》时,从字头过渡到字尾时,过程长一些,并且在字尾时加重了一点语气,这样就会感到明显多了一些戏曲感觉。
当把字咬住,开始行腔时,首先要先关注的是这个字的行腔是闭口音还是开口音,这样才能增加演唱的韵。以歌曲中第一句为例,“梨(li)花(hua)开(kai),春(chun)带(dai)雨(yu)。”梨(li)雨(yu)二字都为闭口音,在演唱闭口音时,字头要较长,并由弱起向强推,到最后的归韵收声。而对于像花(hua)开(kai)等这样的开口音来说,则要强调字尾,把声音唱出来再收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