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抗菌作用
壳聚糖高分子化合物复杂的空间结构中含有高活性的功能基团,可表现出类似抗生素的特征。盛志坚等[8]进行的壳聚糖抑菌实验表明,壳聚糖对某些细菌最低抑菌浓度为:表葡菌为0.008%, 金葡菌为0.016%, 大肠艾希菌为0.032%, 绿脓假单胞菌为0.064%, 白色念珠菌为1%, 证实壳聚糖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何静等[9]报道,壳聚糖用于化脓性伤口,88% 的患者不用抗生素即可治愈。
甲壳质和壳聚糖经实验和临床证实,具有止血作用,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促进伤口愈合及抗菌等特性,在外伤治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甲壳质和壳聚糖在外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天然聚合物的力学性能较差,极大程度的限制了其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因此科研人员开始着手对其进行改性或直接使用生物安全性能较高的合成聚合物,如聚乳酸(PLA)、聚乳酸-丙交酯共聚物等。
1.2药物包埋制备工艺的研究进展
1.2.1微囊包埋药物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末Narty等人首先提出纳米微囊的概念,他们发现纳米微囊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从而使它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作为药物载体的纳米微囊有良好的靶向性和缓释作用。当药物粒子以纳米微囊形式存在时,将其注射到静脉中不会引起毛细血管的堵塞,因为人体中最细的毛细血管直径也有4μm,纳米微囊很容易通过。药物纳米微囊可作注射用缓释药物制剂。当注射到人体特定部位可使药物集中在此部位发挥药效,而且有保护药物、降低药物释放浓度、易于控制的优点。人们的研究还发现,某些物质的致癌作用不仅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性质,而且与这些物质进入人体或动物体内时的粒子大小有关。通常粒子越小则致癌作用也越小,因此使用药物纳米微囊可使药物对人体的不良副作用也减少。由纳米载药微囊的上述优势,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致力于研究纳米微囊的制备方法。
微囊是利用天然的或合成的高分子材料(统称为囊材)作为囊膜壁壳,将固态或液态药物包裹成为的药库型微型胶囊。微囊可以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及口,还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并会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固化液态药物,以方便其使用,减少复方药物的配伍变化。应用最多的是通过微囊化方法形成缓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微胶囊技术从20 世纪30 年代发展至今已有80 多年的历史。随着新材料的不断出现,微囊化技术也随之增多,也没有很系统的分类。微胶囊的制备按照成膜方法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包括界面聚合法、原位聚合法、锐孔法。物理法包括喷雾干燥法、空气悬浮法、真空蒸发沉积法、静电结合法、包结络合物法、挤压法。物理化学法包括水相分离法、油相分离法、复相乳液法、熔化分散冷凝法、粉末床法[10]。
w/o/w复乳溶剂蒸发法是通过制备复相乳液,再挥发分散相溶剂以制备微胶囊的方法,1970年由Vrancken和Claeys获得专利[11],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和分离技术等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水溶性酶、血红蛋白、肽及药物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微胶囊化多采用w/o/w复乳溶剂蒸发法,目前制备缓释药物微胶囊最常用的方法也正是w/o/w复乳溶剂蒸发法,其原理如图1.1。w/o/w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微胶囊过程包括:
1) 将成膜聚合物溶解在与水不混溶的有机溶剂中(此溶剂的沸点比水高)。
2) 将溶有芯材的水溶液分散在上述溶液中,形成w/O乳液。
3) 将W/0乳液加入到含有保护性胶体的水溶液中并分散开,形成w/o/w型复相乳液。
- 上一篇:莪术的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文献综述
- 下一篇:阿托伐他汀钙片的制备及其溶出度考察+文献综述
-
-
-
乳业同业并购式全产业链...
酸性水汽提装置总汽提塔设计+CAD图纸
电站锅炉暖风器设计任务书
java+mysql车辆管理系统的设计+源代码
十二层带中心支撑钢结构...
中考体育项目与体育教学合理结合的研究
河岸冲刷和泥沙淤积的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当代大学生慈善意识研究+文献综述
杂拟谷盗体内共生菌沃尔...
大众媒体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