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音乐界的学者对我国流行音乐的历史溯源以及各时期的分类说法不一,以至于国内文献中很少有学者会追本溯源地去详细研究70年代之前的中国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以及对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繁荣多元化的奠定与付出,但笔者欣慰的是看到项筱刚在《20世纪 20-4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中详尽地写到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崛起、当时的社会思潮、音乐界现状、城市现代化建设等内容。从“黎锦晖时代” 和“后黎锦晖时代” 两方面,梳理了20-40年代流行音乐的发展脉络,通过对相关作曲家群体及作品的分析,对中国早期流行音乐历史进行探索性研究。
另外刘芳在《借鉴与融合 传承与超越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分析》一文中也提到了“黎锦晖”,这个被后世的一些人誉为“中国流行音乐之父”的存在。并且将中国流行音乐的历史再度拉长到80年,还将中国流行音乐按照地域划分,分为三个板块,分别是内地、香港、台湾;按时间划分又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大上海时期”、 “香港、台湾时期”以及“内地和港台流行音乐同步发展时期”。
除去上述的二位代表人物,大多数学者似乎不约而同地将目光聚焦在了改革开放之后从1980年正式开始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三十多年上。笔者无法苟同,毕竟历史的潮流在稳步推进,我们的眼光也应该随着时代的步伐挣脱时间的桎梏,去重新认识中国流行音乐近90年的发展史。当然笔者的时间是从黎锦晖在1927年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开始算起的。这么看来说中国流行音乐即将走过90个年头的说法便也不为过了,完全有据可依。20732
任飞在《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一文中 “以媒介为中心”和“以受众为中心”是传播学受众研究的两个基本立场和出发点,文化研究的视角将受众置于宏大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中去研究,更多得关注到了受众在媒介使用中的主动性,他们对媒介的使用主要基于获取信息、交往需要和情感需要三种需求。通过借助现代传播学的理论视角,结合文化研究、音乐史学、音乐社会学和音乐美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和研究流行音乐如何在与外部因素的互动中实现预期的传播效果,并旨在通过该项研究寻求一条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有效传播和健康发展之路。
其实笔者所探索的中国流行音乐的未来之路是希望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继续深入探索更适合中国流行音乐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未来道路,开阔出一片更广阔、更适合、更完善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项筱刚《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流行音乐》中国音乐学(季刊)2010年第1期 7页
2) 徐琨《论中国现代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功能》音乐理论•大众文艺 第二期 1页
3) 陈锐《浅谈中国之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中国流行音乐走向商品化的30年》北方音乐2010年第10期 2页
4) 彭建辉 杨士春 王普江 施涛《中国流行音乐高等教育探究——以四川音乐学院流行音乐学院为例》 音乐探索2012年第4期 5页
5) 徐元勇《中国流行音乐史导论》中国音乐学( 季刊)2008年第4期4页
6) 刘芳《借鉴与融合 传承与超越——中国流行音乐发展之分析》中国音乐2012年第5期 2页
7) 魏士林《浅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专题研究2011年第11期2页
8) 董颖《浅论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高教研究2012年底8期 1页 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趋势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12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