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网络舆情应对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18-09-30 11:31来源:毕业论文
1.2.2 国内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综述 我国对舆情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很多基本原理和认识上还没有形成共识。王来华 、张克生 、丁柏铨等诸多学者都对舆情有


1.2.2  国内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综述
我国对舆情研究才刚刚起步,在很多基本原理和认识上还没有形成共识。王来华 、张克生 、丁柏铨等诸多学者都对舆情有深入研究,而网络舆情研究是舆情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方兴未艾的领域[8]。国内学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多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一是网络舆情的基本概念;二是舆情汇集、分析和引导机制;三是网络舆情支持技术;四是网络舆情的应用[9]。若从政府角度出发,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文献,又可以细分至网络舆情应对、引导、监测、管理、控制、其他,学者彭知辉为此进行了研究重点的比例统计并且绘制了图1.1[10],从图中可以发现对于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在整个网络舆情研究中占最大的百分比,也说明了对此问题的重视。
1.1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比重
(1)网络舆情应对的理论方面的相关研究
具体来说,第一本关于网络舆情的理论研究专著是刘毅编写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相较其他学者的研究,刘毅对网络舆情的研究更加体系化,体现在对网络舆情的定义、构成要素、主要特点、主要传播途径、存在形态进行的深入探讨。此外还详解了舆情空间、网络舆情的主体、网络媒体之作用等,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许多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政府应对公共网络舆情事件上,是对网络舆情研究更加细化的表现。主要专著有:项平编写的《公共网络舆情事件研究》,内容是关于网络舆情事件的基本理论、传播规律、基本内容、影响和作用及管理与驾驭,偏向于理论研究范畴,虽也提到政府作为措施的发出者,实现对网络舆情事件的管理与驾驭。此外,连玉明,武建忠主编的《中国舆情报告》,蒲红果撰写的作品《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指导与舆情应对》以及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弥补了缺乏实践应用的空缺。连玉明、武建忠就具体情况提出政府如何处理网络舆情,如“山西疫苗”事件发生后,不到10分钟且推诿塞责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就遭到广泛质疑,网友指责某些政府官员因为与事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仅隐瞒内幕,而且封锁新闻报道,转移公众视线[11],从而引出对政府对待网络舆情监督的正确态度的思考。蒲红果更加注重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公关技巧,指出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技巧有:快说事件,慎报原因;持续发布,不留空间;快速切割,弃车保帅[12]等,对政府在应对网络舆情实践过程中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学者吴学安提出相反意见:应对网络舆情是一种关乎公平正义的艺术,纵观那些政府应对较为妥当得体的舆情事件,与其说是政府应对能力过硬,不如说是政府面对民众时能够摆正自身位置,真正尊重民意,实实在在地关切百姓正当利益[13]。学者周文飞放眼整体,肯定政府在积极响应网络舆情与公众良心互动、推行电子政务、公共决策过程中纳入公众意见这些方面的进步[14]。学者彭辉和姚颉靖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从政府回应网络舆情的时滞性、状况、主体变化、策略角度出发,指出政府基本能及时回应、回应的偶然性和随机性特征依旧明显、回应类型化趋势较为突出、回应多元化特征的现象[15]。
学者谢振华将政府应对网络舆情与公共满意度相联系,借助国内外影响力比较大的四个经典顾客满意度模型即SCSB、ACSI、ECSI和CCSI进行定性分析,从理论层面得出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公众满意度的构成要素是:公众期望、感知质量、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成熟度、公众满意、政府形象和公众信任[16]。
这些研究呈现了我国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现状,为更加深入地研究政府应对网络舆情提供了理论基础,也提升我国政府回应和引导网络舆情事件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指导建议。 网络舆情应对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2367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