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唐宋词中的感士不遇心态与悲秋主题文献综述

时间:2019-03-02 23:08来源:毕业论文
人们一直以来对唐宋词的研究是特别多的,尤其是宋词部分,宋词之所以备受学者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本身长短交错、内容丰富,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也是

人们一直以来对唐宋词的研究是特别多的,尤其是宋词部分,宋词之所以备受学者青睐,不仅仅是因为它的本身长短交错、内容丰富,而是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宋代文人的精神,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的文人一般都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故而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自己行为处事的准则,且把“治国平天下”当做终极目标。但是这种只是极少数的人能够实现的,当大批的失意之士沉寂下僚,他们就往往把这种感士不遇的心态通过凄寒悲冷的秋季的景色委婉地表达出来。本课题就是主要通过分析这种感士不遇的心态和悲秋主题的结合,进而发现隐藏在词深处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悲慨。33568
   学术界对唐宋词的感士不遇的研究主要在其形成的原因,例如:何新文的《文士的不遇与文学的士不遇》就写士不遇的形成起于先秦时期,并且说明这代表了文人的深厚的忧患意识,理想与现实的完全背离,无情宣告了追求的失败、希望的破灭,这给文人造成了严重的精神苦闷和心里失衡。许芳红的《“士不遇”文学主题成因探索》写春秋战国,王室衰微,权利下移,给士人提供了脱颖而出的机遇,时代造就了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文化精神,儒家思想则在士的这种文化精神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还有张玉璞的《论宋词中的“感士不遇”主题》写在特殊的环境下,文人士大夫“感士不遇”的情绪高涨,并进一步潜气回转、沉郁顿挫的“英雄失路”的悲慨。论文网
本课题主要是分析有关感士不遇和悲秋的词作,来展现所谓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主要参考了一下文献
刘春生在《千秋百怨寄秋情-宋词的“悲秋”主题》一文中写到,人的悲情投射到自然之中,以自然之悲来在一个更广的范围、更高的观点、更深的程度上沉思自身之悲,这一切都是词人自己把自己的情感体验强加在了作为客观事物的秋景之上。
陶文鹏在《两宋士大夫文学研究》中分析了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强调“为政所以安民”的思想和“与民同乐”的愿景,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精英们的共同心声。
沙灵娜在《宋遗民词选注》中说到,爱国的南宋遗民词人既不愿屈身仕元,又不能忘怀故国故家,便只能寄情于文字,以表现他们内心的郁结。
本次课题的设计在依据和参考以上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唐宋词中的感士不遇心态和悲秋主题,唐宋词中的两者的结合形成多种复杂的思想感情,由悲秋联系自己仕途不顺,体现了自己个人命运的悲苦,进而到国家的兴衰,词中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正是源于中华民族的恋家恋国的依赖心理,士人的不幸只是千千万万个百姓的悲惨人生的缩影。 唐宋词中的感士不遇心态与悲秋主题文献综述: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0734.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