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校因素
留守儿童相较于其他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容易导致性格孤僻不与人交流等一些心理问题。但我国的一些农村的中、小学教育经费短缺,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对留守儿童进行全面监管。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德育工作滞后,使学校缺乏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 一些研究成果很难在农村的学校实施。
3、社会因素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环境存在不良因素, 形成严重的城乡差距,导致一些父母为谋求更好的经济收入,选择在发展快的城市打工,大量涌入城市,留守儿童的规模随之壮大。另外由于收入较少,以及子女未来的升学就业问题,父母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由于过早的离开父母的管教束缚,同时留守儿童缺少经验与判断是非的能力,社会上的不良因素与社会支持力度不够,导致留守儿童成了极易出问题的一类特殊孩子。
4 留守儿童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
首先,父母和家庭是孩子身心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父母尽量避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在外期间多回家陪陪孩子或者借助各种通讯工具每天与孩子保持沟通与情感交流。
一方面,以学校为依托可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学校家长、监护人培训课程;心理咨询辅导;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开设生活指导课、心理教育“导师制”;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等 。有学者提出应开放城市公办学校,使农民子女能在城市顺利入学;也有学者认为应当积极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使其成为除开放公办学校以外的另一个接收农村子女入学的渠道 ;学者认为应该建立以流入地为主、流出地配合的教育协调机制,实行义务教育一卡制或义务教育券,将义务教育经费结算到具体的受惠对象
另一方面,社区是留守儿童支持行动的重要力量和依托 。社区可以建立少年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政府或妇联、团委等可以组织开展一系列替代性活动为留守儿童建立代理家长;各类慈善扶贫机构可以以农村社区为依托开展各种留守儿童支持行动,例如生产活动互助小组、爱心电话亭等 。
最后,是从根本上帮助留守儿童拜托困境。多数学者认为,改革目前的户籍制度,这是毋庸置疑的一点,中国的户籍制度是导致留守儿童不能跟随父母外出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之一。完善合理的制度保障,如美国的驾照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卡制度,澳大利亚的儿童独立代表人制度等。
综上所述,国外对移民留守儿童的研究地域、研究方法趋向多元化。研究内容涉及背景、规模以及因父母迁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通过研究国外移民留守儿童的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与国外移民留守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已有研究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呈多文度状态,研究贴合国情、民情,对留守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及产生原因研究深入,对解决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策略研究理论与方法并举,这对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与解决问题的依据。但已有的对留守儿童的研究,对关爱留守儿童行动相关的理论支持及其应用研究比较欠缺,尤其缺少对政策和行动效果的科学评估、跟踪性研究以及对长效机制的研究;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特殊需求的研究和关爱行动欠缺,很多研究和报道存在重负面现象、重极端案例的倾向,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留守儿童就是问题儿童”的错误导向。所以,本文的研究更侧重在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探索有偿代理监护制度的同时,加快完善国家救助体系,完善留守儿童的监护与救助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合力的留守儿童教育保护网络大力发展家长学校,加强社会支持并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与方法,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群团组织作用。 留守儿童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3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