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海派旗袍文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时间:2017-03-08 22:56来源:毕业论文
对于海派文化,倪红认为,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等条件,使得上海的文化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徘徊,在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呈现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因此,海纳百川

对于海派文化,倪红认为,由于上海独特的地理位置等条件,使得上海的文化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徘徊,在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呈现一种开放的文化态度,因此,“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是海派文化的精髓 。王琪森从近代史的角度,认为上海的地理要素是上海的开城之本,高度的物质文明化和精神主体化是上海的兴城之根,广阔的世界意识和国际心态是上海的立城之幕 。熊月之在书中提出,对于海派文化有两次大讨论,其中就包括20世纪30年代在学术界上对于“海派”与“京派”之争 。《海派文化概览》从海派文化在各个领域的表现给予论述,为本文提供基础。笔者认为,海派文化是海派旗袍文化的奠基石,对其形成有着重要作用。6433
对于“旗袍”的定义,陈云飞的《穿旗袍的西湖——解读百年旗袍审美文化》对于旗袍定义有着描述,目前专家学者们意见大致可划为两类,一类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袁杰英教授为代表,认为从西周时期的麻布窄形筒装,到受元代蒙族妇女长装影响,以简约直身为基本样式的旗袍均称“旗袍”。另一类以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为代表,包铭新在《20世纪上半叶的海派旗袍》中将旗袍定义为中国民族特色的一件套女服,由清代旗人的袍装演变而成流行与近代的服饰。张爱玲在《更衣记》写到:“1921年,女人们穿上了长袍”,这是旗袍流行唯一有明确纪年的记录。陈云飞在其书中透露出,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服制条例》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被正是确定为“国服”。旗袍的定义对于海派旗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在海派旗袍文化形成中有着许多因素,概括有以下几点:
1、新思想和新文化的背景。刘瑜认为旗袍在近代的变化,是开放的社会新思潮和更为开放的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 《浅谈旗袍的发展以及出现“黄金时代”的原因》、等将改良旗袍的变化原因一部分归纳为历史的进程。
2、西方的剪裁、设计对于海派旗袍的影响。陈庆菊在《从旗袍看中西文化的差异与融洽》中举例“比如在领形、袖口处采用西式荷叶领、西式翻领、荷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并镶花边;在裁法、结构采用了胸省和腰省,相继出现了连袖式、对开襟、琵琶襟等形式。 《对中国旗袍文化之美的符号学解读》中将中西服饰工艺进行对比,而张晶认为海派旗袍纹样,无论是几何格纹、菱形、横竖条纹、波浪纹样的变化使用,甚至是花卉图案都受到了20世纪20、30年代西方盛行的“现代艺术”与“装饰艺术”的影响。
3、商业经济下传媒行业的推动。陈云飞书中指出,20世纪上半叶,各种出版物上刊登的博览会、选美大会、时装展示会上的电影明星、名媛的玉照,以及月份牌广告上的完美女郎都是以海派旗袍形象示人。 20世纪初的女子报刊的数量多达四十余种。尤其是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民国的宣传媒体如各种画报。文艺杂志、报纸副刊开始关注服装,公开讨论中西方服饰。 《穿旗袍的西湖——解读百年旗袍审美文化》从20世纪上半叶各方面展示海派旗袍。作为商业经济下的产物,《现世的关照——民国月份牌画中的女性形象分析》和《20世纪上半叶月份牌广告画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消费文化》等论述了月份牌与海派旗袍文化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和促进性。白云的《中国老旗袍——老照片老广告见证旗袍的演变》则图文介绍了在中西交汇转型期中的中国旗袍美女广告中旗袍的演变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4、审美意识和女性美在20世纪的发展。《20世纪中国女性美演变的文化阐释》、杨斌、唐吉平 《女性身体美及其时代特征》和黄向群、陈晨《伊人浅笑捋仙诀——试析民国时期月份牌旗袍美女浅吟的“女性主义”思绪》等都从20世纪的女性审美角度来分析女性美对于生活、服饰的影响,从而发现女性美的演变对于时代的意义。 海派旗袍文化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398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