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内学者研究成果
20世纪80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基础设施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入21世纪随着计量经济学在国内研究的兴起,国内学者开始应用计量经济模型从数量的角度研究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推动绩效。
杨凤林,陈金贤较早地从相关性分析的角度阐述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并认为应该从战略的角度重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马树才,李华,袁国敏,韩云虹应用二级三要素CES模型对沈阳市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绩效进行了测算,得出提高城市经济发展投入要素的单位产出绩效,特别是提高非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单位产出绩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途径。
范九利,白暴力认为基础设施投资对人均GSP的产出弹性,西部地区最高且主要是因为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国债并向西部倾斜的政策显示出巨大的作用,而东、中部地区的产出弹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基础设施在这些地区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
刘南,周庆明,魏广奇,黄志刚就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绩效进行了研究。前者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得出结论认为公路建筑业对其他部门的波及影响程度大于各部门的平均影响水平;后者运用相关系数法和投入产出法认为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作用没有改变,仍然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且更要从制度层面上建立一种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比例合理分担的投资结构的诱导机制和相应的管理体制,以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的最大效用。
张望,周建安分析了我国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冲击效应,指出人们对经济增长与基础设施的探讨仅局限于总量的分析框架,并未对基础设施的类型加以区分,更没发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结构也是不同的,并认为社会性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确定的,加强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是一个渐进地逐步推进的过程。
国内近几年的博士论文中,有关基础设施投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其中主要代表有娄洪的《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刘伦武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缪仕国的《基础设施与江苏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三者论文从数量计算的角度分析了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并都给出了政策、体制改革的建议,娄洪强调的基础设施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刘伦武侧重的是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改进探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影响的差异;缪仕国关注的研究点是江苏省的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而且其基础设施投资的范围主要指交通、通信、电力等核心基础设施。
二、研究结论
(一)关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变
工业革命后,美英学者首先关注到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形成了财富论、投资结构论和投资效益论等学派。上世纪末的研究大多来自欧美发达国家,进入二十一世纪欧美国家城市化进程结束,世界一体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研究。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限于基础设施资源和投入的有限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绩效更具现实意义。 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5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