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左传》中的檄文研究文献综述(2)

时间:2020-02-15 11:06来源:毕业论文
自战国张仪《檄楚文》问世后, 檄文代有所作。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檄》 收录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 、《檄吴将校部曲文


自战国张仪《檄楚文》问世后, 檄文代有所作。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檄》 收录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 、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 、《檄吴将校部曲文》、钟会的《檄蜀文》 , 皆文采斐然之作。其中, 陈琳之檄颇受后人称赏, 如近人林纾说: 其文最著于时, 寓严切于暇豫之中, 疏罪案以详审之笔, 自是文人极轨。此外, 东汉隗嚣、东晋桓温亦有檄文传世。据《后汉书•隗嚣传》 所载, 隗嚣撰有《移檄告郡国》 历数王莽逆天、逆地、逆人三大罪状, “ 文不雕饰, 而辞切事明”,读之无不令人动容。《艺文类聚》 卷五十八载有桓温的《檄胡文》, 针对石勒荼毒中原之罪行而发, 文风激切, 气势凌厉。时至南朝, 檄文仍偶尔出现, 梁代山水小品文名家吴均有《檄江神责周穆王璧》 , 梁末侯景之乱时, 梁元帝萧绎曾撰《讨侯景檄》 。隋唐时期, 隋炀帝有《遗陈尚书江总檄》, 以书信形式写成, 并加以铺陈手法, 体式迥异于早期檄文。骆宾王亦撰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以讨伐武则天。此后, 檄文一直存在于文苑。
二、檄文的内涵及近代关于檄文的研究
檄文内涵:关于檄的概念,古人有多种解释,较为权威的《康熙字典》就有三种代表性的解释:
第一种: “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前汉•申屠嘉传】‘为檄召通’。”这里指的是写在木简上的文书,用于征召,并不是一种文体。
第二种: “又有急,则加以鸡羽插之,示速疾也。【史记•汉高纪】‘以羽檄征天下兵’。”是对第一种解释的延伸和发展,指加急文书,也不是一种文体。
第三种: “陈彼之恶,说此之德,晓谕百姓之书也。又曰: 檄,皎也,明言此使令皎然而识也。汉《司马相如•谕巴蜀檄》、魏《陈琳•讨曹操檄》皆是。”这里的檄才是一种文体,是通过“陈彼之恶,说此之德”,来达到“晓谕百姓”的目的。《谕巴蜀檄》和《为袁绍檄豫州》( 即《讨曹操檄》) 都是典型的檄。
其他古人对檄的解释还有:
梁刘勰《文心雕龙》: “檄者,皦也。宣露于外,皦然明白也……又州邦征吏,亦称为檄,固明举之义也。”一是指把问题情况宣扬揭示出来,使之明明白白,二是指选拔委任官吏。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檄,军书也。”指军事文书。
明 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其他,报答谕告,亦并称檄; 故取以附焉。又州邦征吏,称为檄,盖取明举之义,而其词不存,无从采录,姑附其说于此。”一是指报答谕告,二是指选拔委任官吏,但“其词不存,无从采录”。
清王兆芳《文体通释》: “檄,军事所征召而激动者也。主于激扬军情,词意急切。”指军事征召的文书。
再看《汉语大字典》中对檄的解释:
1. 古代官方用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说文•木部》: “檄,二尺书。”《广雅•释诂四》:“檄,书也。”明徐师曾《文体明辨•檄》: “《释文》云: 檄,军书也。《说文》云: 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以号召。若有急,则插鸡羽而遣之,故谓之羽檄,言如飞之疾也。”这里是对檄作为一种文体的定义。
2. 以文书征召、声讨、晓谕等曰檄。唐刘知几《史通•疑古》: “陈琳为袁檄魏。”明文秉《烈皇小识》卷二: “孙阁部乃严檄诸将,期共攻泺水,申明军令。”这里檄是动词,指以文书征召、声讨、晓谕等的一种行为。
3. 树高削无旁枝。《尔雅•释木》: “无枝为檄。”郭璞注: “檄櫂直上。”刑昺疏: “檄即櫂也,谓木无枝檄櫂直上长而杀者也。”这是指檄的原始本义———“无枝之木”。 《左传》中的檄文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10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