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什么?如何才能得到幸福?这是古今中外人们都比较关注的问题。先前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问题,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观点。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和权利,人们追求幸福时会受到心目中幸福模式的影响。我们只有全面的了解幸福的本质后,才能更好地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所构成。地方师范院校的大学生与“985”、“211”等重点高校的学生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例如家庭经济条件、学习资源、就业机会等。同时,他们现在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存在着精力充沛却缺少磨难,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却又处事幼稚的矛盾,因此,加强对他们主观幸福感状况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解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现状,本研究采取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提升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建议,使他们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同时,通过研究,也为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心理保健等提供理论依据。44937
二、研究现状
1)国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幸福是人们一直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国外学者很早就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不同的角度对主观幸福感加以研究,尽管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真正在科学意义上对其进行研究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Wilson(1967)发表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将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提高到了理论水平。他提出了关于主观幸福感差异的两点假设:其一是因为需要的及时满足产生快乐,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导致不快论文网,由此不幸福的感觉就会产生;其二是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满足感,有赖于个人的适应或期望水平,而这又受过去经验、同他人比较、价值观及其它因素的影响。Milson的研究推动了后入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众多的关于其发生机制的解释理论,如:目标模型理论,人格特质理论,比较理论,期望值理论。
2)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我国目前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多数是对国外研究的综述性介绍,测量工具也大多是引进的国外量表,研究对象人多集中在成年人群体,且大多数都是针对老年人,主要研究包括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主观幸福感和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如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的刘萃侠、肖健、耿晓峰等人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测量结果的正向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的唐丹、邹君等人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刘仁刚、龚耀先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其应激水平的相关性做了深入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的狄文蜻研究了老年遗属的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了心理干预研究,这也是目前所查文献中对老年入主观幸福感进行干预的唯一一篇文章。而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其中最多的是实证研究、其次是理论研究和量表的编制研究,如华南师范大学的郑雪等人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做了系列研究,并对48个国家1008个大学生进行了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首都医科大学的杨会明、洪鸿等人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作了深入的探讨。而在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选择上,也大多采用的是量表调查法,而所选量表也基本上是从国外翻译过来的,据一项调查显示,所有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中使用最多的是Fazio编制的《总体幸福感量表》,其次是《纽芬兰纪念大学量表》、《Campbell幸福感指数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等,从总体上看,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尤其是对主观幸福感的干预问题,在所有的文献资料中几乎屈指可数,需要更多的研究者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