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献综述 >

公平偏好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

时间:2020-02-20 10:01来源:毕业论文
有学者研究发现,博弈游戏也可以以匿名或者隐秘性的方式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提议者提出的价格会有所下降,而回应者知道他们的反应不会被对方知


有学者研究发现,博弈游戏也可以以匿名或者隐秘性的方式进行。在这样的情况下,提议者提出的价格会有所下降,而回应者知道他们的反应不会被对方知道时,对报价拒绝率也降低了[6]。
在博弈游戏里,个体对不公平报价的拒绝显示了自己的决心和未来动向,并企图以这样的方式提高自己的未来前景。个体对不利不公平的拒绝显示自己不接受坏的交易,而对有利不公平则显示自己重视公平并高于自己获得[7]。这其中折射的互惠主义让大家知道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在维护自己的荣誉。
1.2.2公平偏好的研究范式
目前,心理学家常用和经典的研究公平偏好的范式是独裁者博弈和最后通牒博弈。该范式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经济学家们发展起来的,后来被引用到心理学领域,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公平偏好提供了新的角度和研究方法[8]。
1.2.2.1独裁者博弈游戏
该博弈游戏包含了两个参与者,一个为对实验中资源进行分配的“提议者”,另一个为“回应者”。两者会共同获得1笔资金,由提议者对资金提出分配方案,回应者无论得到多少资金都没有办法拒绝,只能按照提议者的方案进行分配。该博弈因而被称为独裁者博弈游戏。由于回应者没有回报或者惩罚独裁者的机会,该博弈实验属于一次性博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排除互惠动机对公平偏好的影响,所以研究者把独裁者博弈游戏作为研究公平偏好的普遍范式。独裁者博弈研究表明成人对资源进行分配时,平均出价为20%-30%。如在Forsythe等人的实验中, 出价在0到50%的被试占总人数的60%,其中出价为50%的被试占总人数20%。这样的结果说明个体纵使对资源拥有绝对的权利也愿意考虑他人的利益和关注公平。
独裁者博弈经过一系列的应用,目前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改进。目前有研究开始采用影藏姓名的独裁者博弈,也就是在实验设计中,没有观察者的存在,回应者和独裁者也互不相识,在他们不直接见面的情况下进行该博弈,由独裁者秘密决定分配。以这样的方式进行独裁者博弈,提议者不需要直接面对回应者,减少了如“同情”或者对自身“声誉”的无意识顾忌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匿名独裁者能够优秀地减少外在的影响因素,最大程度上察觉到人们的公平偏好,因而本研究也采用了匿名的独裁者研究范式。
1.2.2.2最后通牒博弈
最后通牒博弈与独裁者博弈类似,实验中包含了提议者和回应者。与独裁者博弈不一样的是在最后通牒博弈中,回应者有权利对提议者提出的分配方案提出否决。即回应者可选择是否接受提议者的分配方案,如果选择接受的话就按照分配方案进行;如果选择拒绝,双方则都将什么都没有。按照经济游戏理论典型模型中的自我相关行为模型,有正常认知能力并持理性思维的个体为了增加自身的益处,无论他收到多少的益处,都应欣然接受。因为获得的就是对自己有益的。而能预测到这种情况提议者应当尽量少给利益或者是没给益处其他人。但在现实生活中,提议者在进行提议的时候分配给对方的资源大多在总数的40%-50%,接近公平分配,并不符合理论预期。大多数的回应者拒绝接受少于总额20%-30%的资源[6]。另外有研究显示就算分配的总资源获得了大幅提高,回应者能够得到资源很少但也达到了自己收入的3倍时,这样拒绝依然存在,而对于低于总资源份额25%的分配回应者的拒绝率更是达到了80%。他们认为提议者的行为违反了公平规范。当人们的不公平厌恶被触犯时,回应者将对这样的不公平行为做出反击,通过以提议者一定的物质利益损失为代价论文网,来处罚违反公平规范的提议者和维护“公平”,这样的拒绝行为又被称为利他惩罚。利他惩罚可以令利己的提议者克制遏制自己贪念,遵守公平规则。 公平偏好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426.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