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黎娜、刘经东(2008)、吕秀萍(2009)、金敬仙(2010)提出中国保险业经历了多年的波折后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保险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体制改革进展顺利。部分股份制保险公司通过吸收外资和民营资本参股,股权结构得到优化,治理结构逐步完善,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保险业就以下几个方面与之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保险业发展规模小,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处于相当低的水平;2、险种设计不够创新,保险产品单一;3、国民保险意识淡薄,保险观念较差,并对保险的认识有偏差;4、保险从业人员良莠不齐,保险业内缺乏人才;(5)保险市场效率低下,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等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5455
(二)现有保险教育框架
任泽华(2007)提出:有专家将国内保险学教育分成了以西南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和武汉大学为代表的几种保险教育模式(分别简称为“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实际上还有湖南长沙的保险职业学院模式和平安金融培训学院(平安大学)模式。另外,太平洋保险集团还专门成立了太保网络大学,为保险从业人员提供保险知识和业务培训,并且为所有关心保险的人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杨泽云、刘箐川(2008)、吴海波(2011)认为:当前我国保险高等教育初步形成梯队特色,保险职业教育初具规模。主要还是以高等学历教育为主,职业教育为辅,缺乏全国统一的教育规范,国家对于促进保险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划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书面材料上,具体实践还有待加强论文网;另外,各保险公司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职业教育模式阻碍了保险职业教育向更深层次发展。
(三)现有保险教育制度与保险市场现状的联系
任泽华、马晨明(2007)提出:保险教育供需不平衡造成我国目前保险业专业人才匮乏的原因, 尽管保险高等专业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普遍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素质不高、教材陈旧、课程设置不完善、教学手段落后等问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化保险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保险业界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需求也比较短视,评价指标越来越趋于实用,不愿花更多的精力在职业教育上,从而出现保险业发展急需人才而大学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局面。
任靖沙(2008)提出:保险教育启蒙时间晚,公民保险意识普遍较低。我国的文化传统向来推崇的都是养儿防老,家庭自保。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现代保险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很多的人对保险根本不了解,由于对保险的无知,再加上保险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树立的竟是坑蒙拐骗的形象,使得公民对保险持怀疑甚至是抵触的态度。
任靖沙(2008)、何远景(2010)认为:学界与业界联系不够紧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与教育行业的相互协作还不够紧密,从而使得保险教育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各大高校在设立保险专业的同时,只将其作为金融专业的衍生专业,长期以来高校重视的都是保险的理论专业教育而忽视其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使得高校毕业生脱离了行业的需求。
赵凯、郝洁(2010)提出:我国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不高,没有保险意识是最为主要的原因,从我国民众对保险业认识的程度上看,保险观念还较差,人们对保险在稳定社会经济,维护个人切身利益上的作用认识不够。主动买保险的个人寥寥无几,整个保险业,特别是人身保险是个买方市场,迫使百万保险推销大军四处奔波,推销保险产品。保险教育应是培养人们保险意识的重要途径,保险意识的缺失也就意着我国保险教育制度有缺陷,不能发挥其作用。 保险学教育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46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