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企业的业绩评价都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此,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也一直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也先后涌现出许多先进的绩效评价方法,下面就从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研究的成果进行相关的文献综述。64541
1国外文献综述
美国杜邦财务公司的财务主管(1919)根据他们的管理人员长期的实践经验以及理论研究,提出了杜邦财务分析法,确立了以ROI为核心的财务业绩驱动因素的分析框架。之后,亚历山大·沃尔(1928)在其出版的《财务表的比率分析》和《信用晴雨表》两本书中创建了综合财务分析法—沃尔比重评分法。该方法首先选择若干财务指标,其次分别给予各指标不同的权重,再次确定行业标准值,然后将实际比率与标准比率相比得出比值,分别乘以各自的权重,最后加总,得出企业的总评分。虽然该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仍获得了一些小公司的青睐。Kaplan,Norton(1992)提出了平衡计分卡(BSC)企业业绩评价方法。BSC以业绩评价体系是以企业的愿景和战略为核心的,集合了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及员工的学习和成长等四个维度,对企业的业绩进行评价,该体系充分肯定了企业中非财务指标的重要性,但是非财务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很难以量化,因此,其评价难度也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价值管理被越来越多的公司的管理者所接受,美国斯腾斯特财务公司(1991)提出了EVA(经济增加值)评价方法,并将其注册成了商标,该方法充分考虑了企业的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但是由于该方法需要调整的项目高达一百六十多项,在实际使用时相对麻烦,因此美国学者Jeffry(1997)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正了的EVA(REVA)的评价方法。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了MVA(市场增加值)、股东增加值等的评价方法。至此,国外的基本的几种企业业绩评价方法就形成了。
以后就是一些学者结合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相互组合或者是评述的阶段了。随着VBM进一步深入企业,Mark L·Frigo(2003)在《非财务业绩的衡量及战略执行》(Nonfinancial Performance Measures and Strategy Execution)一文中提出将VBM和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认为他们将会有效的衡量企业战略的执行情况以及评价企业的非财务因素,并在此文中详细地阐述了平衡计分卡及VBM在实际公司中的具体应用。Emilio Boulianne (2006)用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平衡计分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进行了检验,并认为自己的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BSC的设计和执行成本。马来西亚学者Abdullah Al Mamun 和 Shazali Abu Mansor(2012)在其发表的文章中认为EVA虽然在计算的时候,需要调整的项目过多(很复杂),但仍是一种先进的、有效的企业业绩评价方法,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相对于其他的业绩评价方法有其独有的优越性。论文网
2国内文献综述
相对于国外对于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我国的研究起始时间就相对较晚,而且深度上也不够,这主要是当时我国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以及国家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的管理者逐渐认识到企业业绩评价的重要性,开始探讨、研究企业业绩评价方法。
支小强(2000)从经济学的角度对我国当时的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进行了探讨,马世华(2000、2002)发表两篇文章,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了对企业业绩评价标准,进行了理论分析。罗菲(2007)对基于价值的管理(VBM)中所强调的价值驱动因素进行梳理,并结合平衡计分卡(BSC)的分类方法对其进行了分类论述,从而归纳出基于VBM框架下的价值驱动因素对企业财务分析及业绩评价的意义,使得VBM被我国更多的企业所接受。赵国杰,刘红梅(2007)两位学者在《EVA, MVA, BSC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分析》提出以BSC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为基本框架,用EVA取代其中的财务指标,将两者相结合起来对企业业绩进行评价,可使业绩评价更加有效。黄雯君(2009)在其硕士论文《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构建企业业绩评价体系》一文中,从价值创造的动因、过程出发建立了一套强调价值最大化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郭华平、管良坤两位学者(2011)在其论文《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中,从公司的价值角度出发,提出了一套以会计指标为核心的新的企业业绩评价体系。 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751com.cn/wenxian/lunwen_7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