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分析以《文化苦旅》为例(4)

时间:2016-12-29 15:26来源:毕业论文
(三)运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 虚拟性手法是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作者在构造情节、塑造形象时运用想象与重组,从而创造出作者想要刻画的


(三)运用虚拟性的小说手法
虚拟性手法是在小说创作中经常使用的手法,是作者在构造情节、塑造形象时运用想象与重组,从而创造出作者想要刻画的情节与形象。这种手法使作品变得轻松生动、平易近人,能给读者预留想象的空间,为作品增加虚构性。在余秋雨的散文中这种手法也有体现,在《阳关雪》中写王文“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作者通过虚拟性的描写为读者展现了生动的离别场面,给读者预留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呈现给我们一个具体生动的画面,即使我们不在当时的场景中,也能很清晰地“看到”王文与友人的离别场景,虚拟性的小说手法不但具有小说化的要素特征,更能体会文章含义。在《文化苦旅》的第七篇《都江堰》中也有体现也用一个或几个故事来行文,使这些文章更具感染力。余秋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写散文,使读者在阅读他的散文时,仿佛坐着时光机穿梭于各个时代各个地方,感受着不同人物的喜怒哀乐,就像读小说一样爱不释手。
三、传统散文模式的创新
我国散文文化历史悠久,散文作家众多,散文界的散文都是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写法自由,是开放性文体。但有一段时间,杨朔和秦牧的散文受大家的喜爱,后来许多散文家便按照他们的散文格式开始创作,散文创作也就因此形成了几种固定的模式。余秋雨散文的出现应该是散文界的一个新奇,一个惊喜,也是一个突破。他的散文的题材很广泛,大到评论军国大事,小到抒发个人情感,但是以散文解读历史余秋雨是领先者。有学者把余秋雨的散文称为“大散文”,余秋雨的散文与传统散文有什么区别呢?其散文特色的具体表现可以概括为“四大”: 题材大,容量大,视野大,格局大。
(一)题材大
散文是一种很有主题性的文学文体,大多数是以小见大为原则。这种体裁选材喜欢以一件细微的小事来着手,发觉并升华作者的要表达的思想。例如杨朔的散文主要是以一件小的事情入手,通过细微的描写,精心挖掘,展现大世界。他的《荔枝蜜》、《雪浪花》等是他散文的杰出代表作品,其中《荔枝蜜》被收入中学教材,可见其影响很大。这几篇作品都集中反映出以小见大的原则,作者总是截取小的视角,以细微的小事件、小东西来引入文章,然后具体分析不断升华。但是余秋雨的散文不同,他的散文内容涉及比较广,包括山、水、风、土等等,而且更喜欢以宏大的历史为背景,正好与杨朔的散文相反以大事件入手。从传统的散文比较,余秋雨的散文较杨朔的散文更凸显大气。
选材之大,从余秋雨的许多文章标题中就可以看出,如《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等,与杨朔的《荔枝蜜》、《一辆纺车》、《一件珍贵的衬衫》等文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杨朔的《一件珍贵的衬衫》,是以日常生活中的衬衫为题材,明显是从小题材入手的,而余秋雨则喜欢以大题材为题目背景,例如《莫高窟》,我国四大石窟之一,从他的道士塔中可清晰发现其立意之大的特点。作者以莫高窟的衰败为历史背景,他勇敢地呈现出民族的凄惨与受伤的无奈,揭示出个人与社会的落后导致了整个国家民族的悲哀。
(二)容量大
余秋雨的散文给人的第一感觉是题材宏大有气势,第二感觉就是篇幅长字数多,在《文化苦旅》30多篇中,属《都江堰》是字数少的大约3500多字,《西湖梦》也有5000多字,《上海人》就有1.2万余字。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他的散文容量确实很大。余秋雨的散文以完整的故事情节大量的人物描写,宏大的历史背景,造就了今天的篇幅宏大的散文,这种大容量的散文风格成为了现在发展的需要,小篇幅的散文不能很好地展现故事情节,不能更好地诠释作者的思想,余秋雨大散文的出现不仅顺应了散文发展的趋势,而且对传统散文进行了创新。 余秋雨散文艺术特色分析以《文化苦旅》为例(4):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1661.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