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沉重的学习压力
《私人生活》的主人公倪拗拗是一个非常孤僻的女孩,她中学时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学习压力。那时我国刚刚恢复高考制度,拗拗她们把分数看得无比重要,高分意着拥有上大学的机会,意着将会拥有美好未来。为了能取得高分,拗拗所在班级的同学们互相竞争,暗自较劲,早前那种亲密的同学关系变得异常冷漠。在这种巨大学习压力下,拗拗精神更加紧张、性格更加孤僻。倪拗拗极其厌恶考试,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发泄对应试教育的不满,她曾经把中学最后一个阶段无尽无休的考试比作“停不住的绵雨”,在考试的重压下她的精神几乎到达崩溃的边缘。高考时,她每考完一科,便把背得滚瓜烂熟的课本撕得粉碎,然后狠狠地丢进考场厕所里,决不再带回家。外表柔弱的拗拗在考试后用撕书的方式发泄升学考试带来的巨大压力,同时也宣泄了自己对应试体制的种种不满。然而,这并不是艺术手段所编织出来的桥段,在现实生活中、在当今社会,这样的学习压力、这样的竞争、这样的发泄方式也同样存在。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人才社会”,现今的中国社会更加注重对人才的培养,于是分数、排名成了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指标。社会、学校、家长、老师越来越关注青少年的学习成绩。 “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在老师和家长眼里,分数决定一切,似乎考试的成败就决定了人生的成败。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形成了“唯分数论”、“唯名次论”。这使得中小学学生正在承受前所未有的学习压力,他们为了取得高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许多兴趣爱好,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个性、青春、理想和梦,不得不在最美的年华里整日埋头苦读,扎身于题海中。过大的学习压力造成当代中小学学生巨大的精神压力,他们厌恶甚至恐惧考试,但又不得不面对考试,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烦躁、焦虑、抑郁的不良心理,有些学生甚至采取极端的方式发泄自己的不满。
(二)学生主体间交往的匮乏
《私人生活》主人公倪拗拗自始自终是一个“孤独的学习者”,她不合群的天性,父母离异带来的严重自卑感,使得她紧紧封闭内心,不与同学交流,加之学校班主任T先生的刻意孤立,拗拗从小学到高中始终与班里的同学隔着一条深深的裂沟,一直无法融入班集体,尽管班里的面孔都是熟悉的,但拗拗与同学们始终是“彼此陌生的熟人”。这种与同学交往活动匮乏的现象导致拗拗更加的孤僻和抑郁,她从小就爱上了与自我交流思想,她给自己的食指取名为“筷子小姐”,给自己的的胳膊取名为“不小姐”来代表意志,给自己的腿取名为“是小姐”来代表肢体,在与“不小姐”和“是小姐”的交谈中她走过了青春期。长大后的她由于缺少交往伙伴,仍然与孤独为伴,在经历了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她将自己与世界完全隔离起来,整日封锁在小小的浴室里,与镜子中的自己进行交流,这时的拗拗已经接近精神分裂。学生主体间交往的匮乏给拗拗身心健康成长造成巨大伤害。据研究:“中小学学生主体间交往是学生之间进行的一种正常的交往活动,对于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其影响有时甚至会超过父母。”[2]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米德对同辈交往的重要性更加重视,她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同辈群体交往的影响甚至大到改变传统文化传递方式的地步。”[3]学生主体间的友好交往可以减少孤独、寂寞和恐惧,帮助学生找到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具有促进人际敏感性发展的功能。中小学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需要,他们特别需要友谊和交往,渴望得到理解、关心和尊重,尤其是像拗拗一样处在残缺家庭的中小学学生。父母爱的残缺使他们产生一种孤独感,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他们急切的渴望与同学交往,尤其注重情感的交流。在摆脱父母走向独立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积极地与周围同学交往,但有的学生像《私人生活》主人公倪拗拗一样,或害怕不安全,或担心自己的某方面会被同学嘲笑,孤单地站在人群之外,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学生主体交往匮乏现象。另外,中小学学生之间交往经常存在警惕、竞争心理,这也将造成他们与同学间交际活动匮乏。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小学学生从小就被灌输了较强的竞争意识,他们个性、好胜心、自尊心都非常强,在学校里希望各方面都比别人优秀,处处喜欢与人争第一,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对同学常常表现出提放心理和冷漠的态度。过度的警惕、竞争意识造成一些中小学学生不愿与同学深入接触,出现学生主体交往匮乏现象。“学生个体缺乏与另外个体的相互交往,致使他们成为‘孤独的学习者’。”[4] 通过《私人生活》关注中小学学生的精神困境(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2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