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虹光向我们塑造了乐老师这个充满道德感、善良无私的完美人物,其实是一个没有丝毫缺点的“符号”。她的眼里只有她的学生,没有自己的生活,作者也没有涉及到她的私人情感。读完作品后你会发现,沈虹光塑造的乐老师几乎就是一个“救世主”。她的课堂属于学生,课下时间依然给了学生。这使人物过于理想化,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其根源在于作者受“十七年”文学中“高大全”人物塑造模式的影响,从而把乐老师塑造成了一个没有女性意识,没有个性色彩的“无我型”女性。
如果说《五(2)班日志》作家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那么《寻找山泉》则是作者将现实与历史勾连起来的一部作品。
1986年,沈虹光发表了大型话剧《寻找山泉》。与其说《寻找山泉》是一部话剧,不如说它是一部“女性境遇剧”。[4]《寻找山泉》这部作品主要叙述了一位革命老干部粟秉山晚年回乡寻找当年为革命默默奉献的七嫂的过程。剧本通过插叙的方式,回忆了七嫂短暂而苦难的人生,塑造了七嫂这一传统型的沉默、隐忍、善良的女性形象。“山泉”代表的是像七嫂那样默默无闻的革命妇女,她们如同山泉一样清新自然、纯净美好,虽然涓涓细流,却是江海湖泊的源泉。七嫂是“无我型”女性的又一典型,她与知识女性乐老师不同,她是一个童养媳,性情和善、沉默寡言、秀外慧中,深受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剧中的七哥,则是“五四”以后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的典型青年。七哥对爱情是充满幻想和期待的,别人硬要塞给他一个新娘,作为激进的新青年,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排斥。七嫂却信奉“嫁鸡随鸡”的原则,坚定执着地文持着这份无爱的婚姻。虽然她最终打动了七哥,但七哥最终还是选择了为革命殉道。七哥死后,她断然拒绝七哥的兄弟——花子的求爱,因为她骨子里传统妇女从一而终的伦理道德意识根深蒂固。作者没有写以七嫂为代表的中国革命妇女的觉醒与反抗,而更多的是去寻找七嫂身上所具有的女性美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其实剧中我们不难看到,革命战争时代,“七嫂”到处都是,而中国革命则是以男性为主导,但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众多男人背后的女性的牺牲。这使许多女性放下自我,失去个性,心甘情愿地成为无声者。朦胧诗人舒婷20世纪80年代的《神女峰》一诗中写道“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5]与舒婷有力的呐喊相比,七嫂的“无我”的女性特征更为鲜明。其实七嫂的这种“无我”根源在于主导作者的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思文,革命年代的一切为了理想,为了革命,大多数人必须要抛弃自己的情感与个性来使自己的思想观念融入革命主流意识中。
《五(2)班日志》中的乐老师与《寻找山泉》中的七嫂都属于“无我”型女性,她们反映了作者创作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主流政治观念。沈虹光当年的剧本创作是从“文革”文学出发的,她写惯了“高大全”的人物,这两部剧作都触及了宏大的社会问题与历史问题,但是作者因其思文中固有的政治主流理念,致使对这两个人物的书写过多沦为政治符号,人性的探究乏善可陈。
同样是“无我”,与乐老师和七嫂的“高大全”不同,沈虹光的话剧《丢手巾》中的周师傅和《临时病房》中的刘大香则带有世俗气息和人性色彩。
《丢手巾》是一部较为集中地写女性的作品。主要写了宿管周师傅,每天为宿舍中的大事小事操心,她尤其关心别人的婚恋状况;大龄女青年乔媛,介入别人婚姻,最终被人抛弃的遭遇;离异的女医生蕙苇,一个人带着孩子,整天相亲,最后还戏剧性地与前夫相亲。《临时病房》则写了一位乡下大妈刘大香生病住院,由于医院人满为患,她和另外一位老人被分到医院安排的临时病房中,由于生活习惯、知识水平的差异,她与同病房的老头发生了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故事,两个人也由最初的敌对关系转变为相互关心、相互帮助。 沈虹光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分析(3):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