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文献综述(2)

时间:2017-03-21 21:34来源:毕业论文
一、唐诗在唐代的传播概况 唐代社会呈现诗歌、科举、政治三位一体的局面,诗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源动力,为中下层读书人指出


一、唐诗在唐代的传播概况
    唐代社会呈现诗歌、科举、政治三位一体的局面,诗歌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源动力,为中下层读书人指出改变命运的捷径。诗歌的创作群和受众群不断扩大,诗歌的创作高潮和传播活跃期随着进士考诗制度的形成而到来。
    (一)诗歌的传播环境
一切文学创作活动都离不开人类社会,人类的传播活动也是在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唐代诗歌的传播环境对诗歌的创作和传播休戚相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相比宋代繁荣的市民经济和明代出现的民族资本主义萌芽,唐代的经济实力即便在盛唐也算不上强盛,但这是一个文化开明、思想解放、政治最具活力的时代。唐朝历代皇帝皆重视诗歌并亲自创作诗歌,开启和加强了社会上崇尚诗歌的风气。“有唐吟业之盛,导源有自。文皇英姿间出,表丽缛于先程;玄宗才艺兼该,通风婉于时格。是用古体再变,律调一新;朝野景从,谣习寝广。重以德、宣诸主,天藻并工,赓歌时继;上好下甚,风偃化移。”[1]诗歌在唐代进入持久繁荣期,诗人诗作云集,就传播环境方面的原因来说,市民文化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政治对文学的推动力。
唐代门第观念相比魏晋时期较为淡薄,在选拔官员上沿袭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尤以进士科最为人重视。进士出身的士子在社会上拥有身份地位,不仅官职擢升容易,而且全家减免徭役赋税。终唐一朝逐步消融了士庶之间的界限,时人皆以由科举入官为荣,并不艳羡借门荫做官。薛元超乃河东士族,武后朝著名宰辅,他曾说平生有三大恨,其中以“入仕不以进士擢第”为首恨。高宗龙翔二年,在东都洛阳设立了一个国子监,与长安国子监合称“两监”。由于两监生在入学资格上有较严格的门第限制,唐代科举早期录取对象偏重于两监生员,但随着郡县文教兴盛,由乡贡应试被录取者数量逐渐多于两监。
开元中,科举考试不再实行“场屋先两监而后乡贡”(《唐摭言•进士归礼部》),两监生在登第士子中不足五分之一,已失去当初的优势,庶族文人凡有才者均有机会入统治者“彀中”。进士考试一般经过三场:杂文、经义、策目,其中杂文一门尤重诗赋,文美辞善者易得主司青睐。读书人普遍关心时政,读书做官成为他们的一条根本出路,严羽《沧浪诗话•诗评》曰:“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不及也。”唐代为科考而专门练习作诗技巧的年轻文人不可胜数,他们期望在赢得诗名的同时满足自己的政治欲望。
(二)时代因素影响下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
“按照传播媒介划分,我们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传播活动分为以下发展进程: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出版时代、电子传播时代,然而,这个历史进程并不是各种媒介依次取代的过程,而是一个依次叠加的进程。”[2]口头传播和文字传播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传播过程中最早使用、最常见的传播方式,在唐代,诗歌作为文学样式的一种,传播方式依然是以书写传播与口头传播为主,二者并行不悖。但诗歌在唐代发展到高峰,诗歌的传播就比以往时代更加发达、广泛和深入。
自西周开始,受社会大众的审美取向的影响,诗由单纯的文字逐渐演变成雅俗共赏的音乐文艺。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大部分诗篇来自民间口耳相传的歌谣,更易在社会上广泛流传。格律诗在唐代臻于完善,唐诗中可以入乐演唱的部分,经过乐工谱曲,听女性歌伎演唱,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些不适合入乐演唱的部分,听男性文人吟诵则是另一番滋。二者的传播主体不同,但传播效果是可以相提并论的。 论唐代诗歌的传播方式+文献综述(2):http://www.751com.cn/wenxue/lunwen_4385.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